展览时机的把握

展览时机的把握

并不是所有作品都适合以展览的方式呈现。观众观看展览是不停地走动的,他们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作品上,一般不会去仔细阅读太长的文字说明,故影像的表现力及其对观众的吸引力是非常重要的。而报刊、图书的阅读者是可以不停地来回翻阅的。一般来说,状态性的作品更适合展览呈现,叙事性强的作品,特别是那些需要大量的文字来补充说明的作品,则更适合发表和出版。同一组作品展览和发表、出版的编辑思路也是完全不同的。正因为如此,展览是作品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及早纳入作品的拍摄方案之中,不要到策划展览的时候才发现问题,再去重拍或者补拍。

那展览的时机如何把握呢?这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急于求成,作品还没有做好,就匆匆上阵,或者忙于频繁做展览,没有时间去完善作品以及思考后续的创作。二是不重视展示传播,常年默默无闻地拍摄某个题材,从来不去梳理、编辑、展示、推广。

经常会听到影友说,我要拍十年甚至几十年后再推出作品,这固然精神可嘉,却是有问题的。拍摄题材选择得太大,往往不容易把握,易造成空洞、重复等毛病,而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则比较容易出成果。就算是需要长期拍摄的大型题材,也可以分解成几个小项目,一步步完成,一个个推出;还可以制定阶段性的拍摄计划,每个阶段都可以做展览。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信息的流转和成果的展示也要及时有效。那种仅靠时间来沉淀价值的做法已不适合时代潮流,往往会弄巧成拙,让别人捷足先登,后悔莫及。做展览是一个梳理总结的过程,受众会给你反馈,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改进拍摄很有裨益。

郑忠民《乡村空间》参展2016浙江摄影工作坊作品展(左)

需要注意的是,展览作品应具备一定的完成度,即表现手法成熟,主题表达到位,所有作品能形成一个逻辑系统,相对完整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观念和艺术理念,而不是零散照片的拼凑堆积,或者单纯技术技巧上的炫耀。

展览平台很多,有国内外摄影组织、民间机构、基金会、博物馆、美术馆、画廊、艺术中心等举办的展览,还有各种展会、双年展、摄影节等。它们各有侧重,有的重视传统,有的偏向当代,有的仅限于某类摄影,有的则注重作品的展销。很多展览活动设置了主题,符合主题的作品更容易被选中。主办方希望征集到更加多元丰富的作品,对主题的理解不能太狭隘,可以对主题进行分析、解构、扩展,挑战更多的可能性。

2017丽水摄影节(右)展览现场丨郑忠民摄

投稿时,要事先编辑好照片,写好作品阐释(有的还需要拍摄计划和方案)、个人简历,自己投稿或者经由推荐委员推荐参评。入选获奖后,有的主办机构会自行策划展览,不用摄影师参与,有的则会与摄影师沟通确定展览方式,有的则交给摄影师自己策划。

很多展览活动都会邀请策展人,摄影师也可以自己邀请策展人。要不要请策展人,请谁当策展人,需要综合考虑。策展人不是谁都能当的。如今策展人有泛滥之势,只要是帮别人做展览的都叫策展人,滥竽充数者定然有之。策展人不是拼凑几个人的作品往墙上一挂那么简单,他们应该具备广博的学识、对社会敏锐的洞察力、对影像深厚的认知力,并在业界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其人品、学养及人脉资源都很重要。请到好的策展人可以有效提升展览的学术价值,并能将作品推荐给媒体、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等机构,打开更为宽广的传播渠道。

主办机构和摄影师在寻找好的策展人,策展人也在寻找好的摄影师,这是一个相互选择的过程。摄影师首先要把作品拍好,还要学会宣传推销自己,利用参加专家见面会、研讨会、展览活动的机会结交业内专家,制作个人网站、编辑摄影集也是很好的宣传途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策展人策划的展览已不仅仅是参展摄影师的作品,而是策展人的作品,是策展人借参展作品来表达自己的理念和观点。如果你的作品理念与策展人的理念相吻合,被选中的机会就加大。策展人就像影片的导演,摄影师如对策展方案有异议,可以提出,但应尊重策展人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