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空间》画册

关于《乡村空间》画册

进入数字化的信息时代,虚拟的电子书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却代替不了有形的纸质书。翻阅纸质书能够给人以视觉、嗅觉、触觉上的综合体验,这是屏幕阅读所无法超越和取代的。特别是有关平面视觉艺术(书法、绘画、摄影等)的书,人们还是习惯在纸面上细细欣赏、体味和品鉴。摄影书已成为摄影师展示、传播作品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摄影书的制作过程主要分为编辑、设计、印制三个阶段,印制出来后还要发行。摄影师可以把相关工作交给专业人士,如图片编辑、设计师、出版人等来做,也可以亲自编辑、设计并寻找印厂、跟单监印。当然,这需要你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和相关的专业知识。

以展示摄影师作品为主的摄影书往往被称为是“画册”。前面介绍过,我的《乡村空间》参展2016浙江摄影工作坊作品展时,就采取了墙面作品与画册相结合的呈现方式。墙面作品为大幅面展示,强调影像带给观众的视觉震撼,并注重细节的呈现。画册则注重影像的视觉逻辑,由此带出对相关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两者同时展示,可以起到互补和交融的作用。但当时这个项目的拍摄还不到一年,画册中的部分作品质量不高,有滥竽充数之嫌,且印制质量一般,色彩影调都达不到高标准的要求。

郑忠民《乡村空间》(2016—今)选一

“乡村空间”是我策划实施的一个长期影像调查项目。这本画册的编辑出版是该项目的阶段性总结和展示。本来按照计划,我是希望再拍摄一两年,然后出版的。2018年4月,“乡村空间”影像调查项目入选丽水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扶持项目,项目的完成于是有了时间上的要求,我不得不把出版计划提前。

这本画册收录60余幅乡村空间的影像,以及作者自述。摄影评论家、策展人、我的导师沈珂老师和摄影评论家、策展人、出版策划人姜纬老师分别撰写评论文章。还收录了浙江传媒学院摄影采访小组于2017年1月对我做的访谈。

书的封面是请程音和老师设计的。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沟通,希望封面能简洁大气,并直点主题。对于封面照片的选择我们讨论了好久,最终确定了这幅照片(见第238—239页)。《乡村空间》的拍摄始于我对家乡浙江松阳乡村建设的观察和思考,书中有近一半的照片是在松阳拍摄的,所以我希望封面也选择在松阳拍摄的照片。这张封面照片拍的是建于松阴溪绿道边的一座驿站,是供游客喝茶、休息用的。驿站的一侧在一排透明玻璃片似的板材上画上了工人采松脂的场景,现实场景中真实的松树林与驿站里虚拟的松树林互为呼应,很有意思。松阳有很多人在外地从事松香行业,形成松香文化,松阳还建有松香博物馆呢。

“老街上的能工巧匠”与“乡村空间”这两个项目都是基于影像调查的方式来展开的。与前者重视对拍摄对象的采访调查、文字整理不同,在“乡村空间”这个项目中,我将关注点回到影像本身,透过影像形成问题意识,建构思考与对话路径,进入社会讨论层面。这本画册的内文由我亲自编辑设计,没有给照片加上图注,而且将作者自述、专家评论、个人访谈和图片索引均放置在图版之后,让读者翻开书页,首先从影像本身去体味、感悟、阐释,再与书后相关的文章进行对照、分析、解读。这个项目是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的艺术创作,或者说,我把影像调查当作艺术项目来做了。

照片的编排基本上采取右侧单页排版的方式,而没有采取跨页、出血等设计元素。照片不是叙事性的,而是状态性的,本身较为沉稳冷静,按照隔页一图、大小位置相同的样式规矩排列,就不会让读者被夸张的设计所吸引,转而关注影像本身。

郑忠民所著《乡村空间》部分内页

但我又没有全部采取这样编排的方式,而是每隔六七张出现一个“跳跃”,也就是出现一个对页照片(即图书翻开的左右两页都有照片)或者右页照片(即一张书页中的正反面都有照片,后面紧跟一个空白书页)。对页和书页上的两幅照片是有关联的,比如对页的照片在结构上相似,或者是同一个设施不同时间段的景象;书页的正反面照片是同一个建筑的外景和内景,或者正面和背面。

这样的编排方式有点像是音乐中的和弦,听起来每小节的节奏是一样的,但用不同的和弦弹奏起来,音调却是有变化的。而那张空白书页就像是休止符,能让读者的眼睛得到短暂的休息,并充满对下一个页面照片的期待。

清代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有一句话叫“计白当黑”[3] ,是指将书法作品中字里行间的虚空(也就是白的地方)当作实画(也就是黑的地方)一样布置安排,白的地方虽然没有墨迹,也是整体布局谋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创作中还有一句话叫“少即是多”。书籍的版式设计也是如此。试想,要是我把每页都排满,60多幅照片变成120多幅,甚至更多,效果如何,相信大家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照片的编排顺序也是有讲究的,比如开头的两幅照片我选用的是车站,也就是乡村中的汽车停靠站。第二幅照片要是不说明,大家或许都猜不到拍的是车站。车站既是一段路程的开始,又是中间的经停点,还是一段旅程的结束。结尾照片拍的是纪念碑,是红色乡村旅游的代表。

一个朋友看了我的书,说我的编辑设计比较大胆,效果却很不错。我看的国内外画册并不是很多,是否大胆不敢说,最后的呈现效果如何,要由广大读者来评说。我不是专业的设计师,摄影书的编辑设计肯定不是我的长项,我只是把我的想法传达给读者。我的导师沈珂老师,还有浙江摄影出版社的郑幼幼老师,他们都有丰富的出版经验,能给我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我也会与朋友交流想法,吸取有益的做法。在此非常感谢!

要说有没有什么遗憾,我觉得,一方面,对外地的乡村建设情况不是很了解,肯定还有好多有意思的建筑设施没有拍摄下来;另一方面,大度20开的尺寸,21×22.5cm,虽然有利于携带和翻阅,但这样的开本还是太小了,不能体现出乡村建筑及其所处空间更多的细节。这主要受制于经费的限制。我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把书做到最好,比如内页用的是157克日本进口雅韵纸张,色彩的呈现非常好。

虽然摄影书的市场风生水起,但销售最好的还是摄影器材和技术类书籍,摄影师的个人作品集的销售还不尽如人意。这说明,大多数影友还是停留在初级阶段,没有建立起对于摄影的基本认识框架,没有从思维观念上进行根本的转变,也就没有进入“技进乎道”[4] 的层次。

不过,我还是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五六年前,我根本不会想到自己会出书,而现在我已经出了两本书了。目前我已经着手准备第三本书的编写,就是我的摄影文集《忠民谈影》(暂定名),预计明后年出版。现在,关于专题摄影创作、摄影书出版的基金、奖项、扶持项目等越来越多,丽水就有瓯江文化奖、文艺精品创作扶持项目、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扶持项目等。未来的创作环境肯定会越来越好。

2019年1月23日根据录音整理,已做精简。

【注释】

[1]引自邓岩2018年3月17日在浙江松阳原点影会主办的论坛“原点大家谈:看不懂与看得懂”上的发言,以《关于“摄影”的价值化思考》为题刊于2018年7月6日《中国摄影报》第9版。

[2]其实透视变形是自然现象,是不可能消除的,而这种拍摄时的校正是让被摄景物与相机的焦平面平行,再根据需要上下左右移轴,即平行移动光轴,取得被摄主体“横平竖直”的效果。

[3]语出清代包世臣《艺舟双辑·述书上》:“是年受法于怀宁邓石如完白,曰:‘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4]出自清魏源语:“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中人可易为上智,凡夫亦可祁天永年;造化自我立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