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私摄影
差不多这个时期,日本的几位摄影家,如荒木经惟、深濑昌久、中平卓马、牛肠茂雄等,也开始对自己的真实生活进行影像表现,在将个人世界作品化方面进行了有别于美国摄影家的思考和实践。相比美国摄影家对于私生活较为直接的记录和呈现,日本摄影家的私摄影则多了些矫饰和隐喻的因素,让人想起象征的寓言。
荒木经惟生于1940年。大学毕业后,他进入电通广告公司工作,认识了同事青木阳子,两人很快成为恋人,阳子自然成了他的专属模特。1971年,两人结婚后随即踏上了蜜月旅行。荒木经惟用相机记录了他们的旅行生活和沿途风景,还拍摄了夫妻之间极其隐秘的私生活。同年,荒木经惟从这次旅拍中精选出108张照片,自费出版了摄影集《感伤之旅》,引起轰动,一炮打响。这不仅是因为蜜月旅行这种私密的事情以摄影集的形式公开发售并不多见,在当时的摄影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更难得的是,《感伤之旅》有着精心设计的影像结构,透露出与新婚的喜悦幸福截然不同的忧郁肃穆气氛,不禁让人有了聚与散、爱与愁、生与死的联想。《感伤之旅》展现了荒木经惟摄影风格的雏形,荒木经惟从此以这种自叙体的摄影集踏上艺术的探索旅程。《感伤之旅》的价值还体现在,不管是拍摄主题,还是表现形式,它都对当时日本的传统摄影进行了反叛和重构,回应了那个时代对于个人化表现的呼唤。《感伤之旅》对日本摄影的影响非常大,它的编辑出版被认为标志着日本私摄影的诞生。
之后,荒木与阳子继续进行着私摄影的实践,先后推出《爱人,阳子》《乡愁之夜》等摄影集。意想不到的是,1990年阳子住院而后去世,荒木经惟失去了一生的挚爱和最好的合作者。可想而知,这对荒木经惟造成的打击该有多大!可他并没有停止创作,反而通过忙碌于创作、展览、编书来克服心里的悲痛和创作的危机。城市风景的季节变换,头顶天空的风云变幻,自家阳台的寂寞寥落,爱猫奇洛的活泼可爱,等等,都成为他的拍摄对象,空景之间弥漫着无法遏制的悲痛之情。1991年,就在阳子去世一年后,荒木经惟出版了《感伤之旅·冬之旅》。该书前半部分收录了《感伤之旅》中的部分照片,后半部分则是阳子去世前后的摄影日记,中间穿插了一些具有隐喻色彩的场景,不禁让人感叹,无常的生命何尝不是感伤的旅程呢?
上:荒木经惟《感伤之旅》选一
下左:雅克·亨利·拉蒂格《芮妮·帕丽(Renée Perle)》
下右:深濑昌久《洋子》选一
荒木经惟蓄着八字胡、戴着黑框眼镜的经典形象频频出现在他的摄影集中。这些形象多为他人拍摄,荒木经惟却不动声色地将其纳入自己的摄影集里,既强化了在生活情境中作为自我角色的身份定位,又成为公众广为熟知的影像符号。他以欢快好玩又有点狡黠可疑的自我形象为媒介,对现实场景进行干预,消解了那个场景原本的意义,营造、构建出真实与虚幻、自我与他者、面孔与面具既分隔又混杂的情境。后来,他又将自己化作恐龙、蜥蜴、鳄鱼、犀牛等仿真模型,渗透进他的作品中,人工与自然、渺小与伟大、怪异与美好、冲突与和谐、欲望与情感之间不断冲撞交融。其实,荒木自己以及作为他化身的诸多仿生模型都是他将自己拍摄的东西转化成私摄影的秘密武器,借此讲述着现实生活的无奈和生命存在的凄凉。
深濑昌久生于1934年。1962年,他遇到了鳄部洋子,洋子就成了他的摄影模特,次年两人结婚。1971年,深濑昌久以洋子的照片为核心的摄影集《游戏》出版了。与同年出版的荒木经惟的摄影集《感伤之旅》不同的是,深濑昌久在现实生活中添加了虚构的元素,超现实和怪异感不时显现。其中洋子的表演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她在各种表情、角色之间自如切换。后来深濑昌久沉迷于摄影之中,使他们的婚姻关系不断恶化,1976年两人分手。两年后,也就是1978年,深濑昌久出版了摄影集《洋子》。
在他们的婚姻出现裂痕之际,深濑昌久去北海道拍摄了乌鸦,并于1976年举办了名为“鸦”的个展,获得很大的成功。此后数年,深濑昌久持续不断地在各地拍摄乌鸦,举办以“鸦”为主题的个展,发表“鸦”系列作品,并于1986年出版同名摄影集。“鸦”系列并不是普通的动物摄影,而是将乌鸦抽象化,赋予其象征性,借此反映作者自己的心性和感受。系列中没有乌鸦的照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那些风景、人物、物件似乎与乌鸦通了灵性,充溢了浓重的孤独感。就像深濑昌久在《拍摄记:鸦──终章》里所说的:“我自己就是乌鸦。”
在拍摄“鸦”系列的同时,深濑昌久持续推进另外两个系列:以家庭合影呈现的《家族》和类似家庭相册的《父亲的记忆》,两者在1991年同时出版。在这两个系列中,深濑昌久保持一定的距离观看自己家族的变迁和崩塌,同时在其中映射自己的过去和未来。
从1989年起,深濑昌久开始拍摄“私景”系列。他伸开握着照相机的手臂,将自己的脸或者身体的一部分拍摄进画面里,类似于现在流行的自拍。背景则是他在国内外旅行看到的各种风景。与荒木经惟不同的是,深濑昌久出现在画面一侧的自身局部被挤压变形,显得有些荒诞怪异,少了些消解和重构,多了些自嘲意味。
私摄影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社会现实环境。随着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却没有带来精神生活上的满足,于是各种社会运动和文化思潮兴起,带给人们强烈的思想观念冲击,也给了摄影家创作的灵感。美、日私摄影不同的发展路径和样貌,则是两国不同的历史现实和社会文化的映射。脱离它们背后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语境,盲目地追捧和模仿国外的私摄影,甚至借此来逃避现实社会,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产生有影响力的私摄影作品的。
2020年2月6日写,原刊于2020年2月26日、3月4日《人民摄影》报(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