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和民俗学
民俗,简而言之就是民间风俗,是人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产生,以口头、风俗或者物质的形式存在,通过语言、行为予以传承、播布、遵循和维护的行为规范、道德礼仪、认知方式、思维模式等各种文化事象。
民俗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社会性。民俗是人们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所形成和约定的风俗习惯。
集体性。是指集体的创造和传承,表现为民俗的产生是集体创造的,或者是个人创造并经集体的响应、丰富和发展而来的,且民俗的流传依靠集体的行为来完成。
模式性。民俗形成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在发展中形成一定的类型和模式,代代相传,成为社会成员共同遵守和维护的行为规则。
传承性。包括民俗在时间上的传承和在空间上的播布两个方面。前者主要表现为在纵向的历史发展中民俗内容和形式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后者主要表现为由于民族迁徙或者周围地区、民族之间的相互借鉴,民俗在一定的地域内横向的流传和散播。
变异性。民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活态的、演进的。民俗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发展和变化。
民俗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物质民俗:是以有形的物质形式存在和流传的民俗,包括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生产、工艺、交易等。
社会民俗:是维系和发展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民俗,包括家族、村落、民间组织、人生礼仪、岁时习俗等。
口承民俗:是以口头形式创作和流传的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说唱、叙事诗、绕口令、谚语、谜语、戏曲、音乐等。
精神民俗:是无形的精神层面的心理文化民俗,包括巫术、宗教、信仰、禁忌、道德、礼仪、游艺等。
民俗学就是研究民俗事象的学科。民俗学是社会科学领域中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与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语言学、宗教学等学科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从民俗的概念、特征和分类来看,民俗丰富多样,包罗万象,与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活动息息相关。民俗是一种生存方式、文化模式,是民族思想文化的源头。故而民俗学又被称为“文化之学”“百科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