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拍还是PS

实拍还是PS

“PS”原是Photoshop的简称,它是由Adobe公司开发、发行的图像处理软件,被广泛运用于摄影、影像、媒体、广告、设计、出版等行业。后来“PS”的概念不断拓展延伸,如今它并不单指Photoshop这一软件,也可以指运用众多软件对图像进行调整、处理、合成等的技术手段。“PS”可以作为名词、动词使用,例如可以说“他是PS高手”“PS一下就好多了”“这片子是PS的”。

胶片时代对图像的处理是在暗房中完成的,不但冲洗胶卷不得见光,而且印相、放大照片也需要在暗房中进行。暗房中只有微弱的红光灯作为照明,程序烦琐,操作不便,药液的匹配、对照片的局部加减光、影调反差的控制等都需要高超的技术、敏锐的感觉和丰富的经验,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学会的。

PS将人们从暗房中解放出来,得以在明室中使用电脑软件对数码影像以及数码化的胶片影像进行处理。这种解放不仅仅是技术手段上的革新,更引起思想观念上的变革,带来了影像的更多可能性,于是各种充满奇思妙想的创意图像奔涌而出,摄影进入了繁花似锦的数码影像新时代。我们要拥抱而不是排斥这个时代,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所抛弃、淹没。

拿起相机,取景构图,按下快门,拍下照片,仅仅是完成了一半的工作,这时获得的照片甚至还称不上作品。受现场条件和器材功能的限制,拍摄出来的照片往往与拍摄者预期的效果有较大的差距,需要通过后期的严密把控来予以完善。运用暗房或者PS技术进行精细的制作、精致的输出,再经过精美的呈现和精准的传播,完整的作品才真正完成。

郑忠民《偶遇》(2007)

有人认为,用传统暗房技术制作照片存在不确定性,制作出的任何两张照片都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每张照片都具有唯一性;而用数码明室技术制作的照片输出后千篇一律,毫无特色。这种对比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其结论也是不成立的。如果你每次PS照片时,都是拿出“原片”或者“原始影像”(相当于胶片摄影中的“底片”)重新制作,而不是一劳永逸地只制作一次,那么除非你详细记录并严格执行在影像整体和局部调整中所有操作步骤的参数设置及制作方式,否则你每次制作的照片也是不一样的──在某些后者情况下,甚至也不可能制作出完全一模一样的照片。正因为如此,保存未经处理的“原始影像”才无比重要!

我自己拍摄的照片,包括创作的摄影作品,以及日常拍摄的旅游照、纪念照、亲友照、活动照、合影,甚至发在微信公众平台和朋友圈里的照片,几乎都要经过一定的后期处理才能拿出来展示,只是处理的程度和所花费的精力有所不同罢了。比如发朋友圈的照片,用手机简单调整一下就可以了;日常照片可以进行简单调整和批量处理;摄影作品则需要进行耐心细致的制作。我觉得,虽然相机的参数是我设置的,取景构图是我完成的,但是如果不经过后期处理,那么数码相机按照正常的处理程序形成的图像不一定就是我喜欢和需要的,故在后期根据主题、内容的表达需要予以校正和改善是非常必要的。这样的照片乃至作品才是“我”的照片和作品,而不是“机器”制造的照片和作品。由于日常拍摄的主要是社会生活、民俗风情类题材,以及纪实摄影专题,我主要用PS改善画面的影调和色彩,较少运用PS进行数码拼贴合成。

随着新闻、纪实摄影PS造假事件的不断出现,相关组织(新闻媒体、报刊、社团、行业组织等)开始建立完善PS图像处理的制度规范。“实拍还是PS”“其度如何把握”等问题成为大家讨论和争议的焦点所在。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明室中的PS技术和传统暗房中的扩印技术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它们都可以进行明暗、反差、色调上的调整和改善,也可以进行影像元素的拼贴、合成和删减。任何技术都是由人来使用的,不能因为有的人用技术来做坏事,就怪罪在该技术上。同理,PS造假的原罪不在PS。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规范PS的具体运用,并让这种规范深入人心,使得相关从业人员和公众能够自觉遵从和执行。那如何规范呢?这和“摆拍”的运用类似,根据各摄影门类对影像真实性要求的不同,分门别类地进行规范。

对于新闻摄影来说,就是要以现场抓拍的照片来传达新闻事实,当然是要实拍而不是PS的。这并不是说完全排除后期处理,而是不能对画面元素进行增加或者删减(如增加画面上本没有的景物,修去地上的垃圾、电线及电线杆、不相关的人物等),不能将其与其他影像元素拼贴、合成(如多张照片的合成等)。归结为一点,就是不能进行影像像素的移动。另外,不能对画面的影调和色彩做出超出常理的调整和处理,如局部画面的去色,色彩过度偏移,过分降低或者提升饱和度、对比度和亮度,反相等。至于对作品进行全景拼贴和多重曝光,目前存在争议,一般是不允许的。新闻摄影的后期处理原则是尊重客观事实,只允许对反差、影调、色调、饱和度等做适度的调整。考虑到数码影像处理的复杂性,是否适度往往最终要由展赛评委会来认定。

纪实摄影对PS的限制与新闻摄影类似,仍然不能对画面元素进行增加或者删减,只允许对影调、色调的适度调整。所不同的是,这种适度调整的要求没有新闻摄影那么苛刻。比如现今比较流行的“低饱和度”纪实摄影作品,过度的低饱和在新闻摄影中往往是不被允许的,但在纪实摄影中则较为常见。

对于商业摄影、艺术摄影、观念摄影等,对PS则没有限制,也不应该有所限制,可以根据作品内容、主题、意蕴表达的需要,大胆采用PS技术营造独特的情境、情绪和情节,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态度。这类作品往往采取摆拍和PS结合,让人一看就知道画面是“假”的,甚至呈现出剧场式的突兀感和超现实的间离感。它们以传达美感或者观念为胜,想象力丰富,画面新奇巧妙、耐人寻味。

各个摄影门类都有权威的展赛,是摄影师公平竞争、展现实力的好平台。如对于新闻摄影,国外有“荷赛”(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国内有“华赛”(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现已停办);对于纪实摄影,有“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等;对于创意摄影、观念摄影、当代摄影等,则有“伯奇杯”中国创意摄影展、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三影堂摄影奖等。各省市又有自己的展赛平台,如浙江纪实摄影大展、浙江当代摄影新锐展等。对于同一个拍摄题材,往往可以用不同的摄影语言和方式来表现,这除了与作者个人的经验、阅历、学识、修养、喜好等有关外,还要考虑对应受众的接受度。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各个摄影门类对摆拍和PS的限制程度不同,在投稿参加展赛时要事先仔细阅读征稿启事,明白征稿要求,千万不要投错展赛或者类别。

郑忠民《圆圆的梦》(2007)

普通摄影爱好者大量拍摄的社会生活、民俗风情类题材照片,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新闻、纪实摄影作品,但这类作品除了拍摄者自娱自乐、与他人相互交流外,也常常用于参加各种比赛和展览,具有较广的传播性和引导性。故对社会生活、民俗风情摄影作品,不应提倡进行过度的后期制作。过度PS的作品获奖或者展出后,会对其他摄影人起到较大的误导作用,也会对公众产生消极的影响。

试想,当假新闻和假纪实摄影作品层出不穷,公众对一切好的新闻和纪实摄影作品都持怀疑态度时,新闻和纪实摄影就会陷入信任危机,还谈何进一步的发展?当日常生活类的PS影像在各展赛摘金夺银,“造影作品”几近泛滥,以至于难觅真实影像之时,影像的信任危机也就到来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2016年2月29日写,原刊于2019年5月1日《人民摄影》报、《丽水摄影》201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