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居民——马来先民
新加坡是一个移民国家:主体民族是华人,其他还有马来人、印度人、土生华人以及泰米尔人、欧洲人的后裔等。
华人是新加坡第一大种族,占新加坡人口的74.2%,多数来自广东和福建。他们大多数是佛教徒、道教徒,基督徒很少。中国农历新年是新加坡重要的公休日,中国传统的中元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在新加坡也很受重视。马来人是新加坡原住民,也是该国第二大种族,占全国人口的13.4%。印度人是新加坡的第三大种族,占新加坡人口的9.2%,大多是印度教徒。全国有大约30座印度寺庙,其中有两座属于新加坡的国家保护文物。印度的新年屠妖节(Deepavali)以及大宝森节(Thaipusam)是新加坡重要节日。新加坡拥有各种印度古典音乐、舞蹈和电影戏剧流派。土生华人是新加坡的第四大种族,指殖民时期移民新加坡的华人后裔。多为华人与当地人的混血儿。大多数为富裕的商人,生活阔绰。老一辈土生华人说的是马来语,并融入闽南方言甚至英语、法语单词,语言体系较复杂,新一代土生华人以英语为主。土生华人具有独一无二的华人和马来人的混合传统,信奉中国的宗教,受他们马来母亲的风俗习惯、语言和服饰的影响。
按照西方的流行看法,新加坡开埠于1819年,在此之前的历史似乎“混沌一片”。事实上,新加坡的历史远长于西方在该地的殖民开拓历史,要了解新加坡的历史必须从古代看起。
新加坡在地理上处于马来半岛的最南端,因此最早来到这块土地上的居民很可能就是从马来半岛北部迁移到此地的马来先民,他们被称为“奥郎·罗越”,意为“海人”,以捕鱼和种植为生。由此可见,新加坡早期先民就具有海洋国家居民的特征。根据近些年来马来西亚的考古发现,最早在距今4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马来先民在马来半岛活动。这些马来先民经历了由中南半岛北部向马来半岛、马来群岛扩散的漫长过程,这个过程大约持续了数万年,跨越新旧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直到约公元前300年,这些原生马来人才遭到了次生马来人的反抗,停止向外扩散。所谓次生马来人,是铁器时代或青铜器时代的马来人群,其祖源部分来自柬埔寨与越南的占族。这些次生马来人是整个中南半岛上第一个使用铁器的人群,他们是今天新加坡马来人的直接先祖。
关于新加坡早期先民的起源,国际上大致有四种学说。
第一种是滇缅起源说。依此学说,马来人的祖先分两批在不同年代从云南、缅甸迁移到马来群岛。其中,第一批马来人的祖先被称为原始马来人(马来文:Melayu Proto),第二批马来人被称为混血马来人(马来文:Melayu Deutro)。原始马来人及混血马来人又合称南岛人(马来文:Indonesian),两者的文化为新石器时代文化,他们广泛分布于今天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
第二种是广东起源说。这一学说认为,马来人的祖先源于中国广东沿海的百越先民。南岛民族最早发源于大约3万年前的中国广东沿海。约1万年前,其中一支从广东沿海出发,沿越南海岸向南迁徙,一直到达今天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从而成为今天马来族群的祖先。这一推论对于研究马来先民早期历史具有重大意义,也为我们认识新加坡史前人类定居史提供了新的说法。
第三种是马来群岛起源说。其主要依据:一是马来人和爪哇人在19世纪都有很繁荣的文化,这种成就只有不断发展的本土古老文化才能达到。这就说明马来人并非来自任何其他地方,而是土生土长。二是马来语与柬埔寨语看着相似,但这只是表面印象,没有足够理据。三是爪哇岛发现的梭罗猿人和维杰人化石表明,马来人起源于马来群岛,甚至可能就来自爪哇岛。四是马来群岛各族的语言与中亚属于印欧语系的语言有异。但马来群岛起源论在马来西亚只得到极少数马来人的支持。
第四种学说是南亚起源说。主要依据如下:一是在马来群岛发现的古老斧头与南亚某些地区的类似,说明有南亚居民移民马来群岛;二是马来族的风俗与阿萨姆地区类似(阿萨姆是印度与缅甸之间的地区);三是马来语与柬埔寨的高棉语相似,而高棉人又被认为来自南亚。
关于“马来人”这一名称的来历,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马来人”这一名称来自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一个约1 500年前的古国“末罗瑜”(Melayu)。末罗瑜位于苏门答腊岛巫来由河(Sungai Melayu)附近,后被苏门答腊岛上崛起的另一著名古国“三佛齐”吞并。另一说“Melayu”这个名称来自梵文Malaya,意为“山”或“高处”。
今天我们所说的现代马来人多指分布于马来半岛、婆罗洲和苏门答腊的马来人,实际上在更广的地域如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许多岛屿上还分布有更广意义上的马来人。多数研究者认为,他们的祖先约在5000年前从亚洲内陆逐渐南下,迁至中南半岛(包括马来半岛),进入苏门答腊岛,然后扩散到爪哇、加里曼丹、苏拉威西、菲律宾群岛和马达加斯加岛。这种迁徙浪潮按迁徙时间先后大体形成两大族群:古马来人和新马来人。古马来人迁徙的时间在公元前3000—前1000年,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新马来人迁徙的时间在公元前2—16世纪,已受到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影响,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各地马来人在其分布地区均留下了众多后裔,不同程度地与当地居民发生融合,发展为许多不同名称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