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文化对新加坡的影响
印度与东南亚地区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公元元年前后,新加坡也莫能外之。在今天的新加坡,印度人是仅次于华人和马来人的第三大族群。印度文化自古以来对东南亚影响非常大。印度同柬埔寨、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古代贸易有史可据。早期东南亚的文化、传统和语言与古印度有联系且深受其影响。从柬埔寨暹粒的吴哥窟庙宇、印度尼西亚日惹的婆罗浮屠塔和普兰巴南寺庙群,以及马来西亚吉打的古代神社,都能看到印度教、佛教对东南亚的影响。新加坡的历史名称“新加坡拉”,就源自梵语,意为“狮子城”。
公元元年前后,印度教、佛教开始传入包括新加坡在内的东南亚地区。印度教在东南亚的传播路线有两条:一是从海路,即从印度东海岸出发,经马六甲海峡到达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群岛;另一条是从陆路,即从印度阿萨姆地区进入上缅甸,再转入湄公河流域的柬埔寨、老挝和越南。

位于新加坡“小印度”的印度人寺庙
据考证,15世纪前居住在新加坡的马来人颇受印度文化的影响。早在公元元年前后,印度的泰米尔族、齐提族就已移居马来半岛及新加坡,为当地带来印度文化,并在这里建立了若干印度式的地方政权,这一时期也成为南印度泰米尔人大量移居马来半岛的时期。英国殖民者统治马来半岛后从印度南方又招募来大批新泰米尔人充当劳工,这些新泰米尔人和老泰米尔移民构成了今天马来半岛的泰米尔族。齐提族,是指移居马来半岛的印度雅利安人。“齐提”(Cheti)一词,出自梵文,本意是贷款商人。最早来马来半岛的印度人主要是商人,他们原属雅利安人种,人数比泰米尔人少,但因大多数从事贷款生意,所以当地人称其为“齐提”。后来,人们将信奉印度教的雅利安人移民称为“齐提族”。
泰米尔族和齐提族都信奉印度教。他们对神灵非常虔诚,常集资修建印度教神庙,作为日常朝拜神灵和节日集会的场所。这些印度教徒十分注重宗教节日。每逢节日,他们均举办盛大的庆祝仪式。
除了印度教,包括新加坡在内的东南亚地区也深受印度佛教的影响。暹罗和室利佛逝王国都信奉佛教。公元5世纪初,中国高僧法显所著的《佛国记》所载,耶婆提(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及爪哇)盛行婆罗门教,同时也有少量的佛教。稍后,印度僧人求那跋摩赴华路经阇婆(古地名,位于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时,已见佛教甚为流行。据中国史籍《宋书》《南史》《梁书》记载,5世纪中叶至6世纪上半叶,苏门答腊、爪哇和巴厘等地已广信佛法。7世纪末,建立在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王国就信奉佛教。中国高僧义净往返印度时都在此落脚。据其所述,该地大小乘并举。但从出土的文物看,密教系的观世音菩萨和多罗菩萨信仰也很普遍。8世纪初,到中国的印度高僧金刚智曾在室利佛逝滞留。可见8世纪前后大乘佛教特别是密教一系在室利佛逝十分流行。8世纪以后佛教由室利佛逝向新加坡以及马来半岛北部扩展,当地王室很多人信奉密教,马来半岛建立有大批密教寺院。8—9世纪在中爪哇建立的夏连特拉王朝信奉大乘佛教与印度教混合的密教,世界驰名的婆罗浮屠就是那个时期建造的。10世纪初,室利佛逝的高僧编集了著名的佛教教义《圣大乘论》。13世纪的信诃沙里王朝和14世纪的满者伯夷王朝都信奉佛教。爪哇佛教是大乘密教和印度教湿婆派的混合物。他们把佛陀和湿婆看作一体,在崇拜的对象中杂有印度教的很多神祇。15世纪,佛教和印度教湿婆派的信仰在东南亚逐渐衰落。
今天,新加坡的印度教徒有数十座神庙,其中最古老的有两座:一座是1843年建造的室利·摩里亚曼寺,一座是1859年建造的檀底楼特波尼寺。

新加坡的印度人聚居区“小印度”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