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地时期建筑
西方殖民统治对现代新加坡的塑造作用无疑是巨大且直接的,殖民文化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殖民地时期的各式建筑。这些殖民时期的建筑体现了当时主流社会的文化、艺术观念。另外,从这些著名建筑的历史功能转变也可以一窥新加坡的殖民政策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深刻改变了新加坡。随着英国殖民历史的远去,如今这些带有西方风格的建筑大多已不再承载政治功能,转而成为文化中心、博物馆和商业机构的办公地点,增添一分非功利色彩和文化审美情趣。
1827年,新加坡国会大厦建立,它是新加坡最古老的政府建筑之一,由乔治·科尔门设计,是殖民地时代新加坡“民主”的象征。据传大厦前的青铜大象是暹罗国国王拉玛五世朱拉隆功大帝1871年所赠。

新加坡国会大厦(今为旧国会大厦艺术之家)
1887年,莱佛士酒店建立,它以浓郁的殖民时期建筑特色著称,由维多利亚风格的主楼、热带花园、博物馆和剧院等组成,历史上住过许多名人政要,至今仍是许多西方怀旧人士光临的地方。有人说,莱佛士酒店之于新加坡历史的意义,就像和平饭店之于上海的意义,半岛酒店之于香港的意义。

新加坡莱佛士酒店主楼
1852年,法国人创办了圣约瑟夫教会,1863年教会建筑被扩建为新加坡首座天主教男子学校圣约瑟夫书院。其主体建筑建于1867年且保存完好,入口处的外立面石膏装饰图案、铜绿屋顶和地砖等原建筑的细节均得到妥善保存,今天,它已成为新加坡美术馆。
1887年,莱佛士图书馆建立,它是殖民地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也是今天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它最引人注目的是古罗马风格的巨大穹顶和美轮美奂的拱形回廊,这使它当之无愧地成为新加坡的地标性古建筑之一。

圣约瑟夫教会遗址(今新加坡美术馆主体建筑)

莱佛士图书馆(今新加坡国家博物馆)
富丽堂皇的新加坡富勒顿酒店,也是殖民地时代留存下来的典型建筑之一。该酒店的最北部是1829年,浮尔顿堡垒始建,建造初期主要用它来防御来自海上的敌对攻击。1843年,原刻有13世纪文字的沙石质天然巨石“新加坡石”被发现并被移走后,堡垒随即进行了扩建。1874年开始,它被用作第一邮政总局办公场所和交易中心场地。1919年,为庆祝英国殖民新加坡百年,殖民地政府决定修建富勒顿大厦,由当时上海的凯司洋行负责设计,主体建筑为新古典主义风格,以灰色阿伯丁花岗岩建造,有槽形多立克柱廊。其带有皇家纹章的宏伟门廊设计出自意大利米兰雕塑家卡瓦列·鲁多夫·诺里之手。因缺少经费,该工程直到1924年2月才动工,到1928年6月竣工。大厦的名字来自英国海峡殖民地首任总督罗伯特·富勒顿。从建造初衷来看,它曾承载殖民地时期殖民者的荣耀和辉煌。

新加坡富勒顿酒店
1823年,莱佛士书院(Raffles Institution)建立。这座书院由新加坡的开埠者莱佛士于1823年6月5日创办,是新加坡历史最悠久、最顶尖的学校之一,以培养了李光耀和吴作栋两任总理而著称于世。莱佛士书院原名新加坡书院(Singapore Institution),1868年为纪念莱佛士爵士而改现名,主要从事中学教育。书院分为三个部分:莱佛士书院(男校初中部)、莱佛士初级学院(男女混合两年制高中部)和莱佛士女子中学。三所学校共享教学资源并拥有共同的校歌、校徽和校训。莱佛士书院具有美国常春藤名校的直通车待遇,是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录取率最高的中学之一。学校的校友都自豪地称自己为“莱佛士人”(Rafflesian),体现了英国殖民体系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和从小进行精英教育的理念,这或许也是百年前英国殖民体系能够在全球遍地开花的内在原因之一。今天,莱佛士书院留存的古建筑虽不多,但其中建于1923年的图书馆颇值得一提,它是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图书馆,馆内所有陈设依然保持1923年建成时的原貌。

建于1923年的莱佛士书院图书馆
除了西式建筑,如前所述,新加坡殖民地时期还形成了“唐人街”牛车水比比皆是的店屋。这些二三层的小楼在街道两侧整齐排列,被涂成多种颜色,至今也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另外,没落的柔佛王国苏丹虽向殖民者交出了政权,但根据协议,苏丹王室也得到在海峡殖民地首府新加坡定居的权利,并在1840年修建了苏丹皇宫——甘榜格南宫,如今这里已辟为马来历史文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