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执政时期(2004年至今):继往开来,持续发展
2004年,李显龙接替吴作栋,出任新加坡第三任总理。身为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长子,李显龙一出生就笼罩在父亲的“光环”中,但他自己也有不同于父亲的闪光点和优势。
出生于1952年的李显龙在年幼时接受了新加坡典型的“精英式教育”:在新加坡读最好的小学、中学,各科成绩优秀,尤其是理科成绩出类拔萃。他还具有相当高的语言天赋,懂华语、英语、马来语和俄语4门语言。李光耀曾这样评说自己的长子:“科学和数学成绩优异,华文中等,画画、歌唱、音乐和手工平平。”话语间透露出对儿子的欣赏之情。
青年时期,李显龙曾就读于剑桥大学数学系,并且以一级荣誉生的成绩毕业。他的导师曾力劝其留在剑桥“发展数学事业”。然而,李显龙在给导师的信中却冷静地做出分析:“让我说明我不想成为专业数学家的原因……对于世界变成什么样或国家往什么方向发展,数学家所能做的实在有限。”这段话说明他有志于从政报国。为此,他的导师曾感叹“数学界又少了一位优秀人才”。
头脑清醒、思维缜密恰恰是一个优秀政治家的必备素质。实际上,李显龙自己也多次表示,从一开始他就明确“不把数学当作事业来发展”。对国家大事颇感兴趣的他,从小就矢志追随父亲的脚步,希望有朝一日走上政坛。他从政后作风大胆、自信果断,先后在多个政府部门、军队任职,从基层做起,一步步积累自己的经验。2001年,李显龙出任副总理,首先面对的就是新加坡严峻的经济复苏问题。在研究新加坡经济振兴计划14个月后,李显龙领导的经济研究委员会不负众望,提交了一份长达200页的报告。报告中说,新加坡的发展依靠扩大出口,除了对美、欧、日的出口外,还必须扩大对中、印等新兴市场的出口。李显龙认为,新加坡有必要从各方面减少开支,包括降低公务员薪水、减轻纳税人的负担。这些措施使经济低迷的国家逐步走向繁荣。
李显龙的治国方针和外交思想深受其父影响,但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内政问题上,他主张建立廉洁政府,不断调整国家发展目标,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在外交方面,他具有较强的民族意识,反对美国干涉新加坡的治理,尤其是对新闻媒体的管理。他还认为,日本应正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历史,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同邻国建立正常关系。在对中国关系方面,他始终强调加强新中关系的重要性,并大力提倡“学习母语”,表示“学好中文,受用终生”。李显龙是新加坡人心中的“知华派”,与普通新加坡华人相比,李显龙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推崇中华文化,熟悉中国历史,对中国的亲近感较强。他主张新加坡人应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新加坡华人更不能淡忘自己的出身和血缘。
李显龙的政坛之路虽然一帆风顺,生活却让他饱尝了艰辛,然而他从来不向困难低头。1982年,李显龙的第一任妻子黄名扬生下第二个孩子后猝死,留下1岁多的女儿和出生不久、身患疾病的儿子。悲伤过后,他独自照料一双儿女,30岁的他开始饱尝人生的艰辛。他后来形容那段时光是自己“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刻”。直到1985年,李显龙与何晶结婚才迎来新生活。婚后两人恩爱有加,育有3子1女,成为至今为人称道的新加坡模范夫妻。在外人眼中,李显龙向以“强硬、坚韧”形象著称,但在妻子和儿女们心中,他是一个体贴的丈夫和慈祥的父亲,堪称“铁汉柔情”。平时无论再忙,他都要把更多的爱倾注到妻子和孩子身上,因为他深知,只有经历过磨难,才知道亲情的可贵。
然而,生活的磨难并未结束。1992年,李显龙被医生确诊患有淋巴癌。这个消息对父亲李光耀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李显龙表现得相当镇静。经过一段时期的治疗,李显龙奇迹般地康复。2001年11月,他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担任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李显龙事后回忆道:“癌症并没有影响我的体力。当然,年纪越大,你会发现自己不像年轻时那样精力旺盛,但我肯定自己在体力方面是能胜任工作的。”
2006年5月6日,执政两年的李显龙首次带领人民行动党迎来大选考验。经过激烈的选战,人民行动党最终在国会选举中获胜,赢得总共84个议席中的82席,其余2席被新加坡工人党、新加坡民主联盟获得。
2011年5月7日,李显龙领导的人民行动党在国会选举中再次获胜,但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得票率仅60.1%,新加坡工人党不仅继续保有已有的一个单选区议席,其成员刘程强还转战阿裕尼集选区并成功击败人民行动党外交部部长杨荣文的团队,拿下该集选区,阿裕尼也成为新加坡历史上第一个由反对党当选的集选区。同年5月21日,以李显龙为总理的新加坡新内阁宣誓就职。新内阁针对面临的新情况做出了改革尝试:前内阁资政李光耀和国务资政吴作栋不再加入内阁,这成为新加坡自20世纪90年代设立资政制度以来的重大变化,某种程度上显示李显龙领导下的执政班子更加强调自主、独立、年轻化;新内阁采取新老搭配方式,核心力量是李显龙和副总理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部长及内政部部长张志贤、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及人力部部长尚达曼,以及贸工部部长林勋强“三位老臣”,同时搭配多位相对年轻的阁员,这些新阁员多为60后,年富力强,占内阁成员的多半,且很多人都是跨部委兼任,显示出精简高效的原则。新内阁在宣誓就职的第二天就公布了政府部长薪金检讨委员会的名单和职责,开始着手裁减政府高官薪金,体现了以身作则、重视民意的施政思路。
2015年9月11日,李显龙领导的人民行动党再度迎来选举。经过5年的卧薪尝胆,这次的新加坡执政党与上次大选不同,一扫上届大选之阴霾,一举拿下了全部89个国会议席中的83席,总得票率达69.9%,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选举结果显示,与反对党漂亮的口号、激烈的言辞和热闹的竞选造势场面相比,人民行动党扎实可靠的施政业绩、坦诚亲民的工作作风依然在新加坡多数民众中拥有公信力。
李显龙领导的人民行动党之所以能再次获胜,一个重要原因是始终坚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宗旨。作为李光耀的长子,李显龙执政颇有开明之风,他非常重视民意,经常在博客与民众互动,还曾到酒吧与民众交流。他还十分重视民生,提出新加坡应向知识经济迈进,实现产业的再升级和国家的永续发展。面对选民对民生问题日益增多的诉求,政府相继推出“建国一代”福利、“终身健保”津贴、“SG50”个人所得税打五折、提升最低工资等多种惠民措施。在公共交通方面,政府更多地承担起了本应是运营商负责的工作,如2013年出资11亿新元购买巴士,增加巴士班次,缓解交通问题。面对民众普遍关心的住房问题,政府除加紧建设组屋(廉租房)外,还力促商品房市场降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众的住房焦虑。
移民问题是新加坡民众关注较多的领域。新加坡长期缺乏劳动力,导致发展后劲不足,因此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积极引入外来移民,缓解新加坡用工荒,带动经济发展。但凡事有利必有弊,由于引入移民较多,也带来交通拥挤、公共设施过载、工作竞争压力增大、本地人心理不平衡等问题。对此,人民行动党积极做出调整,适度收紧了引进外来劳工的政策,减少引进外来劳工的数量配额,提高了公民与非公民的待遇差别,要求各公司优先招聘本地人,并相应增加非公民的购房税。人民行动党也劝说本地人应更加勤奋地工作,以开放的胸襟接纳外来高素质移民。这些思路得到大多数民众理解。
人民行动党获胜当然与此前数月李光耀去世带给民众的哀思不无关系。但其另一个原因是人民行动党坚持以真诚的态度与民沟通、展现诚意。2011年大选是执政党历史上得票率最低的一次,民众反映较多的是政府倾听民众声音不够的问题。此后几年,政府抓紧转变工作作风,很多政府机关都增设了专门负责处理民众投诉、经营与民众关系的部门,政府在决策时更加注意听取民意,如采纳环保组织意见,搁置了一些大型基建项目。政府还设立了“新加坡谈话”(SG Conversation)等电视对话节目,尝试让草根组织更多地对政府施政提出建议。李显龙政府更加强调以柔和、亲民的手法开展公关宣传,避免生硬地说教,如对地铁进行维修期间有意在灯箱海报上打出维修人员的姓名、联系方式并说明“我们正在加紧维修”,给民众以真诚负责的印象,赢得了民众的更多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