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回归与新马分治

一、英国人回归与新马分治

从英国殖民者最初来到新加坡实行殖民统治起,新加坡工人、商贩和士兵就时常展开自发抗争。其中,1915年印度裔士兵起义是最著名的一次。当时,驻扎在新加坡的印度士兵听说将被派去攻打奥斯曼帝国后,他们将兵营里的英国军官全部杀害,准备起义。殖民政府从缅甸和柔佛调来军队,才将起义镇压下去。1930年4月30日,马来亚共产党成立,此后他们开始将新马地区人民自发的经济抗争引上同时争取经济和政治权益的自觉斗争道路,使工人运动成为新马地区反帝反殖民主义的重要社会力量。20世纪30年代后期,新加坡工人接连举行大罢工反抗殖民统治。

1945年日本侵略者战败投降后,英军于当年9月重返新加坡,开始实行军事管制。重新回到新加坡的英国殖民当局为了自身利益,并不愿轻易放弃对新加坡乃至整个马来半岛的殖民宗主权。但鉴于战后全世界风起云涌的反帝反殖民主义浪潮,特别是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日本法西斯统治的新加坡人民已经觉悟,英国想要继续维系战前在新加坡的殖民统治,无论从道义上还是从现实操作上均已难度增大。

1946年3月,英国结束对新加坡的军事管制,同时宣告英属海峡殖民地解散。迫于战后世界反帝反殖民主义斗争的压力,英国人重返马来半岛后也不得不做出适度妥协,逐渐让马来亚恢复独立,但将继续保留对新加坡的统治权,因为新加坡是英国的重要远东基地,对于确保英国和西方国家在东南亚的政治经济利益,特别是重振战后经济不可或缺。

1946年4月1日,英国正式宣布新加坡为英属“直辖殖民地”,而原属海峡殖民地的槟榔屿、马六甲与其他9个马来土邦则另组为“马来亚联盟”(Malayan Union),1948年改称“马来亚联合邦”(Federation of Malaya),但实际上仍由英国殖民者统治。

很明显,英国殖民当局想刻意凸显马来亚与新加坡的不同,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将二者分割开来,逐步向马来人民移交马来亚主权,但试图保住对新加坡的殖民宗主权。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英国人在政治上刻意凸显新加坡的华人社会属性,强调其与马来亚、马来人社会的差异。殖民者想留住新加坡,为大英帝国延续在新加坡的统治寻找合理解释。

然而,战后的新加坡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迫于形势,这一时期英国派驻新加坡“直辖殖民地”总督的一部分权力已经开始被分散,具体的做法包括允许组建一个由官方和非官方人士组成的顾问组。这一总督顾问机制最终于1947年7月演变为两个分立的机构:行政会议和立法会议。虽然此时的英国总督依然拥有很大权力,但新加坡人民至少可以选出立法会议的6名成员了。

殖民者这种试图挑拨华人与马来人产生政治与种族矛盾,从而达到分而治之目的的伎俩,遭到了新马两地人民的反抗,进一步激发了新马两地人民日益高涨的民族独立情绪。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殖民者的妥协是必然的。1955年,英国当局同意“马来亚联合邦”举行首次大选,通过选举产生自治政府。1957年8月,“马来亚联合邦”正式宣布独立,先于“新加坡直辖殖民地”获得民族完全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