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加坡华文文字
2025年10月14日
七、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加坡华文文字
1937年7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新加坡的华人社会也掀起了支援中国抗日救亡运动。这一时期许多文艺创作也以抗日救亡为主题,并涌现一批优秀作品,如张一倩的中篇小说《一个日本女间谍》(1938年)、铁抗(原名郑卓群)的中篇小说《试炼时代》(1938年)、吴天的戏剧《伤兵医院》(1937年)、王君实的散文《海岸线》(1937年)等。此外,比较优秀的短诗还有刘思的《黄包车夫》(1939年)和椰青的《埋葬》(1938年)。1942年日军侵占南洋群岛后,铁抗、王君实等作家相继遇难,新加坡文学活动进入低潮。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作家郁达夫曾担任《福建民报》副刊主编。1938年携眷至武汉,任政治部设计委员、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在各前线参访。1938年12月,郁达夫抵达新加坡宣传抗战,担任《星洲日报》文艺副刊《晨星》、《星洲晚报》文艺副刊《繁星》和《星光画报》文艺版主编。郁达夫在《星洲日报》前后3年,共发表400多篇抗日政论,后被整理为《郁达夫南洋随笔》《郁达夫抗战文录》等书。1940年郁达夫还成为新加坡南洋学会创建人之一。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郁达夫出任星华文化界战时工作团团长和华侨抗敌动员委员会执行委员,参与组织“星洲华侨义勇军”抗日。新加坡失守后,郁达夫避难至苏门答腊。1945年,日军发现了他的真实身份。日本投降后不久的一个晚上,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遇难时年仅5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