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作栋执政前半期(1990—1996):锐意进取实现产业再升级

三、吴作栋执政前半期(1990—1996):锐意进取实现产业再升级

历史将新加坡发展的重担交到了吴作栋的手里。这时的新加坡虽然在李光耀执政的20世纪60—80年代创造了快速发展和经济腾飞的奇迹,但也遭遇不少新的挑战:西方国家经济停滞、市场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影响了新加坡的进出口贸易;周边国家经济也有较快发展,走向工业化,推行出口导向型工业,使新加坡原有的产业优势有所流失。事实上,早在李光耀执政后期的1984—1985年,新加坡就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此前美国经济衰退导致其对新加坡进口需求减少,新加坡经济经过超高速发展后,以建设投资为中心的国内投资出现下降。1985年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6%。新加坡必须审时度势、面对挑战,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

与此同时,经过独立之后近30年的发展,截至1990年,新加坡已具备了更高的整体竞争能力,成为跨国公司认可、各大企业和金融机构云集的国际枢纽。此时的新加坡企业也已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品牌和声誉,需要政府适时鼓励和引导其放眼世界、走出本国、投资海外,探索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为实现上述目标,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加强政府推介和引领。政府领导人专程出访日本、韩国、美国及欧洲各地介绍新加坡的投资环境,新加坡经济发展局还选派优秀人才在西欧、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地设立了17个办事处,吸引外商投资并开发高科技产品。

修改工资政策,转而实行高工资。新加坡政府认为,低工资固然可增加企业利润,但却不能鼓励企业向高科技发展。为加快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必须大幅提高员工工资,迫使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淘汰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落后工艺,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转换。

鼓励外资投资高科技产业,对新兴产业实施多种优惠。具体有11个产品项目,作为之后10年的发展重点,包括自动化器材元件、机械设备、医疗器材、化学药品、电脑软硬件、光学仪器、电子设备、水电控制产品等。

鼓励研发新产品。根据政府建议,新加坡国会修改了《所得税法案》,规定用于科研、开发项目的支出可获得双重减税;用新技术更新设备的工厂可提前折旧。为给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政府还决定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附近开设科学技术工业园,成立国家电脑委员会,负责引进外国专家,培训科技人才,开展技术研发。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人口素质。政府认为新加坡缺乏自然资源,但有一定的人力资源可供发掘,因此需充分挖掘现有人力资源,提高人才素质,才能保证“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功。为此,新加坡政府决定推进教育制度改革,调整和扩充高等学府,提高教学水平;举办各种大专学校培训班,培养专业人才;与国外跨国公司联合举办各类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