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执政中后期(1970—1989):新加坡实现经济腾飞

二、李光耀执政中后期(1970—1989):新加坡实现经济腾飞

到20世纪70年代初,新加坡虽已初步摆脱了对殖民地时期单一经济体系的依赖,但尚未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李光耀和吴庆瑞认为,总体偏重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布局虽对新加坡摆脱旧的经济秩序、改变英国殖民体系下的原料生产国地位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并不适合新加坡未来的发展,相关政策注定只能是过渡时期措施,今后还需着眼于长远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推进国家高科技产业发展。

为此,李光耀对当时的亚洲时局和世界形势做了分析。他认为,东南亚的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发展,纷纷对外敞开大门,大力吸引外投,加之劳动力充足、工资成本普遍较低,正在成为新的“热土”。与此同时,日本、韩国和中国的香港与台湾地区等新型经济体开始崛起,西方国家经济结构也在调整,纷纷进入高速增长期。总体上看,国际市场正在形成更加激烈的竞争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对新加坡的国际竞争力产生新的挑战。有鉴于此,李光耀提出,“我们的裕廊工业区不能老是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水平上,要来一场科技密集的改革,不然我们就会落后。我们要逐步进入资讯网络社会,建立起软件发展中心和电脑制造中心,使新加坡成为东南亚未来的硅谷”。

于是,目光敏锐的李光耀在1979年7月提出了“经济重组战略”。他表示,“旧的方法已不适用,推行新经济策略势在必行。重组经济战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强调必须抓住“新的工业革命”的机遇,将目光转移到芯片制造及其他高科技产品,以便应对国际廉价劳动力的挑战,实现新的转型发展。1980年,李光耀在庆祝新加坡独立15周年大会上表示,“我们不能以过去15年的成就而自满,时代是进步的,形势不断发展,我们要谋求生存,确保成功,不能拘泥不变,我们要适应变化的经济形势。过去15年我们在工业化进程中成绩卓越,为人共视。我们的工业生产已增长到国民生产总值的35%,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新加坡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也超过东南亚各国。但是,现在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需要第二次工业革命,从劳动密集型工业进入高科技工业,即实行机械化、自动化、电脑化,向高度精密工业迈进”。其具体措施包括制订和实施十年经济发展计划(1971—1980),其核心主张是:

调整外商投资政策。对以往颁发的多项法令进行修改,有针对性地取消了食品、纺织、木材等技术水平较低产业的优惠待遇,开辟工业区,引导外资将技术投向高科技的机械制造业、电子仪器、微型轴承等精密工业领域;积极发展炼油、造船业和电子、机械、纺织等工业;根据自身特点,努力发展金融、航运和旅游业,推动经济结构现代化。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兴建基础设施,修建煤气、供水、供电系统;投入资金到公共交通和公共住房等项目,鼓励建筑业发展;建立8个卫星镇,并对城市进行大规模重建,使70%以上居民都住进政府修建的组屋(廉租房)里;此外,还兴建了深水港和集装箱码头,1981年扩建后的樟宜机场投入运营并成为东南亚最重要的航空站,新加坡航空公司成为区域主要航空公司;修建了新加坡地铁系统,改善了邮政通信系统。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对劳工的技术水平要求更高,工人工资的提高也增加了产品的成本。基于这些原因,新加坡政府决定提高社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否则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将被削弱。为此,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决定与跨国公司联合设立技术培训中心,对参与培训的外国公司给予政府补贴。新加坡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本国劳工的失业问题,而且也吸引了大批外籍劳工蜂拥而至。因此,新加坡政府决定对技术水平较低的外籍劳工征收“客工税”,以鼓励高技术人才的引进。

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上半叶,新加坡经济发展迅速,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增多,劳动生产率、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持续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在这一时期,电子产品研发和设计、电脑附件制造成为新加坡的先导产业。第三产业也开始向专业化、系列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并反过来促进了商业的进一步繁荣。这一时期新加坡基本实现全民就业,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问题逐渐得到解决。这些政策不但使新加坡稳定下来,且在经济和教育上获得很大的发展。到80年代中期,新加坡已经成长为世界闻名的新兴经济体,与同属儒家文化圈的韩国以及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并称为“亚洲四小龙”。

1990年,李光耀卸下总理职务,出任内阁资政,吴作栋继任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