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地时期的华文文学
2025年10月14日
八、殖民地时期的华文文学
新加坡多数居民是华人,中国白话文运动自然对新加坡影响深广。1919年中国爆发五四运动后,新加坡的华文报章就陆续刊登用白话文写作的华文作品。从1924年开始,新加坡华文报刊相继增辟文艺副刊,如《小说世界》《南风》《星光》等,刊登反封建和反殖民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形成20世纪20年代华文文学运动的潮流。1925年,李西浪所著长篇小说《蛮花惨果》,描写作为“猪仔”的华工在婆罗洲(今加里曼丹岛)被奴役的非人生活,引发读者强烈共鸣。1927年,张金燕在《荒岛》上发表多部短篇小说,描写新加坡华人妇女在殖民地的不幸命运。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小说还有邱志伟的《长恨的玉钗》(1924年)、拓哥的《赤道上的呐喊》和曾华丁的《五兄弟墓》(1928年)等。
1929年陈炼青首次提倡文学作品应有新加坡地方色彩,1934年丘士珍发表论文《地方作家谈》,进一步强调应鼓励新加坡乡土作家创作。他的作品《峇峇与娘惹》(1934年)是华文文学史上的第一部带本乡本土色彩的中篇小说。在华人戏剧方面,1933年新加坡首次上演了具有地方色彩的独幕剧《芳娘》《一侍女》《绿林中》和《兄妹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