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执政初期(1965—1969):走出务实发展新天地

一、李光耀执政初期(1965—1969):走出务实发展新天地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布脱离马来西亚联邦、成立“新加坡共和国”,开始走上独立探索国家发展的道路。然而,作为一个自然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的城市国家,离开了马来西亚这个腹地,新加坡能否作为独立的国家生存下去,当时的世界对此怀有诸多疑问。除了担心其与马来西亚的主权纠纷外,国际社会还关注新加坡独立之初的土地与自然资源短缺问题、民生问题以及社会稳定问题。当时新加坡的失业率高达12%,左翼社会主义阵线组织工人运动、宣布抵制议会,社会随时可能发生骚乱。这时的前殖民宗主国英国也向新生的新加坡共和国招手,允诺只要肯“合作”,就向新加坡提供可观的“援助”。

在压力和利诱面前,人民行动党政府很快做出了自己的回答。李光耀表示,“我们是被踢出联邦的,因此新加坡人一定要自强”。他明确提出,新加坡人要成功,就必须依靠自力更生,“国际社会没有责任为我们提供生计,我们不能够靠讨饭钵过活”。他郑重劝诫国人,绝不能有依赖外部援助的心态。对新加坡而言,外援只能通过推动本地工业发展从而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不能将外援视为外部力量给予新加坡的恩赐与施舍,更不能使新加坡人对不断注入的援助产生单向的依赖。这一决定非常具有远见卓识,也显示了李光耀的骨气。

那么,新加坡该如何自力更生呢?依托于英国殖民体系之下的转口贸易显然已经走不通,新加坡需要另辟蹊径。李光耀在这一时期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反复的权衡。经过几年令人泄气的反复摸索,李光耀认为新加坡应该把最大的希望寄托在美国跨国企业身上。20世纪60年代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人到新加坡设厂,带来了低科技工业,如纺织厂和玩具厂等,这些属于劳工密集的工厂,规模不大。美国跨国公司到新加坡设立的是高科技工厂,规模大,能制造许多就业机会。它们够分量,有信心,新加坡人相信美国人会持续留在东南亚,他们的资产有所保障,不怕被人没收或蒙受战争的损失”。

然而,战后美国的跨国公司也遭到经济界的诟病。发展经济学学者当时普遍把跨国公司看成廉价土地、劳工和原料的剥削者。这类“依赖学派”经济学家的论点是,跨国公司延续殖民主义的剥削方式:发展中国家把原料卖给先进国家,反过来向他们购买消费品;跨国公司支配科技和消费者的选择,勾结所在国政府一起剥削和压制人民。但是李光耀和吴庆瑞(曾任新加坡副总理,被称为“新加坡工业之父”)面对国内实实在在要解决的问题,决定一试,反正新加坡也没有天然资源可供跨国公司剥削,有的只是勤劳的人民、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决心做到诚实称职的政府。新加坡政府定位自己的责任是为新加坡200万人提供生计。如果跨国公司能让他们的工人获得有报酬的工作,并教授他们技能、工程技术管理的技巧,他们就把它们争取过来。

于是,这种经济发展理念指导了新加坡独立之初的经济发展。事实上,如前所述,李光耀在1959到1965年就依托英国殖民体系实施了进口替代战略,在最终取得独立地位后的1966到1970年,又开始实施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经济战略,重点吸引西方跨国公司的资金和技术,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产业。1961年,新加坡设立了经济发展局,致力于推动和落实国家经济发展方针,重点发展制造业。1968年新加坡政府决定成立裕廊工业区管理局,国会还通过了相关配套法规,授权该管理局不仅负责裕廊区工业发展事宜,还兼管加冷、红山和大巴窑等地的轻工业基地。其主要职责包括为工业区提供管理和监督服务,为企业和国民提供必需的生产和生活设施,为厂家提供进出口帮助和技术咨询等。管理局负责对工业园区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发展方向,对企业进行管理并提供灵活多样的协调合作。此外,管理局还负责为厂商提供优惠用地,建造标准厂房并出售或出租给外商及投资企业,甚至向厂商提供设备,建立资讯网络等。为吸引外资,政府还决定给予外国企业优惠待遇。同年,经济发展局重组,裕廊镇管理局、新加坡发展银行(星展银行)也在该年成立。

20世纪60年代末的新加坡街景

民生方面,住房紧缺问题也得到了缓解。1961年,新加坡河水山贫民窟发生大火,导致多达1.6万人流离失所。建屋发展局宣布负责修建政府组屋并廉价提供给民众。直至今天,建屋发展局仍然在为民众修建组屋和新镇,现在有超过80%以上的新加坡居民均居住在组屋里。

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使新加坡的制造业在短短10年内迅速成长为世界主要电子产品出口国。到1969年,新加坡已基本形成了以劳动力密集型工业为基础的工业结构,从英国殖民地时期的原料供应地成功转变为新兴来料加工生产地。

作为世界主要港口之一的新加坡成功吸引到了壳牌、埃克森美孚等著名石油公司,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国。

毛广岛是新加坡西南部一座小岛,距新加坡主岛5千米,面积1.45平方千米,由大、小毛广岛两个岛组成,两岛间有两座栈桥联系。该岛原为新加坡海峡中的淡水供应地,曾称“淡水岛”,1891年辟为罐装煤油屯储站,俗名“火水山”。1961年新加坡在大毛广岛上建立了第一座炼油厂,为当时亚洲最大的炼油厂及东南亚最大的储油站。毛广岛至今仍是新加坡重要的化工基地之一,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在该岛上建立的炼油设施是该集团全球最大的炼油基地之一。

今日毛广岛

为提供更有竞争力的工作团队,新加坡教育部也在这一时期正式决定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