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独立后的建筑艺术成就
一个国家每个时期都有其特有的建筑风格,建筑最能形象直观地展现一个时代的风貌。得益于深厚的中华文化、马来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积淀,加之独立后正确的国家政策,新加坡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在文化上呈现出高度繁荣,集中地体现为一大批具有当代新加坡特色的后现代派、未来派建筑,成为令世界惊叹的“新建筑奇迹”。这些建筑不仅见证了新加坡的发展与繁荣,也是新加坡旅游、艺术与文化发展事业的载体。具体如下:
滨海湾金沙空中花园。竣工于2010年6月,在新加坡地标性建筑中排名第一,由3座55层楼高的塔楼和一座水平贯穿式的楼顶露台组成。这座耗资1亿多美元的空中花园,占地1.24万平方米,距离地面200多米高,种植了250多棵树木和650多株草本植物,可同时容纳3 900人参观游览。3座塔楼呈倾斜姿态(斜角为26度),塔身与第23层楼的“空中花园”平台相交。“空中花园”平台如同一个巨型的冲浪板横跨在3座塔楼的顶部,是全世界最大的公共悬臂式建筑。从远处看,这座悬浮在空中的平台仿佛飘浮在天空中的诺亚方舟,上面葱茏青翠,有观景台、园林、餐厅、酒吧以及一座无边泳池,整个平台向海湾的方向延伸,可以360度俯瞰新加坡,令人叹为观止。平台上大约1.2公顷的热带绿洲比横躺下的埃菲尔铁塔还要长,而且宽度足可停放4架半空客A380大型喷气式客机。位于空中平台的游泳池,全长150米,距离地面200多米高,是全球最大的空中室外无边游泳池。泳池边缘看似无任何遮挡,如瀑布一样悬挂高空,与远处高楼大厦的景致融为一体。这3座塔楼还是新加坡最大的酒店,拥有2 560间豪华客房与套房,所有客房均可饱览滨海湾及新加坡的壮丽景色。这里还有一个名为“艺术之径”的艺术中心,陈设着国际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各种作品汇集成的径道从塔楼23层中庭一直延伸至酒店外,彰显当代新加坡兼收并蓄的文化氛围。

新加坡滨海湾金沙空中花园远眺

新加坡滨海湾金沙空中花园露台上的无边泳池
鱼尾狮雕像(Merlion)。它是经过艺术创造的一种鱼身狮头的动物形象,于1964年由当时的范克里夫(Van Kleef)水族馆馆长布伦纳(Brunner)设计,1966年被新加坡旅游局设为独立后新加坡的标志和吉祥物。鱼尾狮如同埃菲尔铁塔之于法国或自由女神像之于美国,是新加坡的代表符号。

新加坡鱼尾狮喷泉
鱼尾狮狮头的设计灵感来自关于新加坡起源的历史传说。根据《马来纪年》记载,公元12—13世纪,一位来自室利佛逝王国、名叫圣·尼罗·优多摩的王子途经淡马锡(今新加坡)。他一登陆就看到一只神奇的野兽,随从告诉他那是一只狮子。于是他就为新加坡取名“新加坡拉”(英语:Singapura,梵文意为“狮子城”)。鱼尾来源于新加坡的海洋属性,也代表新加坡曾是一个渔村和“海之城”。狮子则有双重含义,既代表着新加坡原本的古名“狮子城”,又象征着新加坡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具有的重要影响。
新加坡全境有多座鱼尾狮雕像,位于新加坡滨海湾富勒顿1号大厦旁的雕像无疑是全新加坡最著名、“上镜率最高”的一座鱼尾狮雕像,东西方游客大多会在这里留影纪念。除此之外,位于鱼尾狮公园内的一大一小两座鱼尾狮雕像也很有名,其中较大的一座由已故新加坡著名工匠林浪新用混凝土塑成,高8.6米、重70吨;较小的一座高2米、重3吨,也在同一时期完成。两座雕像于1972年9月15日正式落成于海滨桥边的鱼尾狮公园,开幕仪式由当时的总理李光耀主持。为纪念这项盛事,有关部门特意制作了一块铜匾,上刻“鱼尾狮是新加坡迎宾好客的象征”铭文。2002年4月,这两座雕像被迁移至120米外的填海地段,更加接近填海后的新加坡河口,旅游局同时还为它们做了整修。新加坡南部的花柏山上也有一座小型鱼尾狮雕像,鱼尾狮雕像成为新加坡的象征,为新加坡的旅游业做出了贡献。
新加坡摩天轮(Singapore Flyer)。该摩天轮于2008年3月1日对公众开放,坐落在滨海中心填海所得的土地上,登上它除了可以饱览新加坡市中心之外,还能远眺约45千米外的景色,包括印度尼西亚的巴淡岛、民丹岛以及马来西亚的柔佛州。摩天轮轮体直径达150米,安置在3层休闲购物中心楼上,总高度达165米,超过160米高的南昌之星和130米的伦敦眼。修建新加坡摩天轮的设想最早产生于21世纪初,正式计划开始于2002年,2003年6月27日获新加坡旅游局批准。摩天轮施工面积约16 000平方米,整个设施沿滨海湾步行区展开,共占地33 700平方米。摩天轮上有28个安装了空调的座舱,每舱可容纳28名乘客。整个摩天轮旋转一周约用30分钟时间。

新加坡摩天轮
新加坡滨海湾艺术中心(Esplanade-Theatres on the Bay)。位于新加坡滨海湾的海湾艺术中心,是当代新加坡极具特色的现代建筑之一。该艺术中心于2002年10月正式落成,建筑面积80 500平方米,已成为新加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艺术中心的建筑师团队以昆虫的复眼为灵感,造就了其独特的外观。又由于平视时艺术中心主体宛如两颗东南亚著名的热带水果——榴莲,因而又被称为“榴莲艺术中心”。
艺术中心建设计划于1970年开始构思。1987年,第一份设计方案由艺术表演团体制成。1989年,时任副总理、文化和艺术顾问委员会主席王鼎昌建议建设新的文化艺术中心。1990年,艺术中心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王鼎昌任主席。1993年王鼎昌当选总统后,改由信息和艺术部部长接任主席职位。1992年,新加坡艺术中心有限公司成立,负责艺术中心建设相关工作。1993年,剧院的总体规划出炉,共包含5个剧院,分别为:主剧院、音乐厅、可调整剧院、中型剧院和开发剧院。1994年,建筑设计方案初具雏形,并举办首届艺术中心设计方案展览。艺术中心被正式命名为Esplanade-Theatres on the Bay,建筑设计进程重新规划为两个阶段:一期工程包括剧院、音乐厅、工作室、排演室和商业空间设计;二期工程包括在晚些时候建设的中型剧院。1996年,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奠基仪式举行,时任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陈庆炎主持典礼,中心基础工程动工。1997年,新加坡艺术中心有限公司重新命名为“Esplanade有限公司”,以更好地体现公司对整个项目工程的主导地位。1998年,艺术中心上层结构动工。2000年,工程进行舞台设备安装和调试。2001年,上层建筑竣工仪式举行,时任贸易和工业部部长杨荣文出席仪式。工程进行后续玻璃屋顶的安装工作,同时开始内部装饰和景观绿化工作。2002年,穹顶安装工程完毕,标志着整个工程大体完工,开始进行内部试运行和音乐音效调试工作。2002年10月11日,国家级的开幕式在滨海湾艺术中心音乐厅举行,表演工作由新加坡交响乐团承担。2002年10月13日至11月3日,艺术中心举行开幕庆典。

新加坡滨海湾艺术中心夜景
艺术中心下辖主要设施包括:
折叠音乐厅。它系滨海湾艺术中心的核心场馆,具有震撼人心的室内声音效果,是全世界5个拥有这种尖端设计水平的音乐厅之一(除新加坡的滨海湾艺术中心外,其余4个分别位于瑞士卢塞恩,美国费城、达拉斯和英国伯明翰)。音乐厅中设有混响室以及能够适应各种音乐类型的声学天篷,可为每场音乐会提供近乎完美的音响效果。音乐厅的交响乐团表演舞台可容纳120位音乐家,最多可容纳170位。在平台上方是一个可移动的远程遥控声篷,放置于显要位置,由3个部件组成,每个部件重达17吨。声篷作为声音反射器,通过适当调节可为每一场演出提供恰到好处的声效。同时,正在表演的艺术家本身也可以听见表演效果。正是基于这个原因,音乐厅才可以很好地适应不同种类的演出。这种灵活的可调节的声学系统为各种音乐形式提供了高水准的声音表现。大厅的混响室用来改变演奏的声音特性。在音乐厅表演台后还拥有200个唱诗班席位,在需要时,可以作为额外的宾客席位。另外,音乐厅还拥有4个专享的VIP包间,可以为观众提供完整而极佳的视野。
折叠剧院,系艺术中心主要的戏剧表演场所,共有1 942个座位,风格上对传统欧洲歌剧院的马蹄铁型设计进行了改进,以便艺术家在表演中能够轻松和观众进行交流。表演台可以兼容所有的表演艺术形式,并不仅限于亚洲和西方的表现艺术,古典的、传统的、现代的和多媒体的艺术形式,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表现。剧院舞台长39米、宽23米,是新加坡最大的表演舞台,为多样化的表演形式提供了硬件支持。这里拥有一个主舞台,两个与主舞台大小相似的辅助舞台,可用来预制作表演布景,并快速切换演出场景。主舞台拥有可变的舞台框架,舞台宽度可调节,范围在12—16米。同时,这里还有一个高30米的飞翔塔和一个可调节的能容纳100名音乐家的乐池,乐池设有3个梯子,以应对不同的乐团规模。虽然剧院拥有2000个席位,但最远座位与舞台距离仅40米,无论观众坐在什么位置,均可清楚地看到舞台上的表演。剧院的设计和建造采用了“盒中之盒”的方式,以隔绝外部的噪声和震动。扎实的建造过程和精细的用料,让音质浑厚的管乐声和轻快活泼的弦乐声都能完美地传达到听众耳中。
折叠独奏室,是演出室内乐、独奏乐、即兴节目和爵士乐等小范围演奏形式的理想场所,形状为扇形,最多可容纳245人,还可以用来举办展会和中小型会议。除了拥有木质地板,演奏室的墙壁和屋顶也采用了特殊的设计,从而为其卓越的声学效果提供了保证。独奏室也经常被用作管弦乐团和唱诗班的排演场所。
折叠剧院室,是一间实验性质的表演场所,适合小型歌舞剧的演出呈现。其表演空间可以非常灵活地进行调整,可通过调节可拆卸座椅为演出提供不同的交互方式。这个演出室最多可容纳220人。通过对高度可调节的舞台、观众席、灯光和声学系统进行配置,实现不同的演出效果。另外,剧院室舞台的大小类似于主剧院舞台,因而成为排练演出的理想场所。
折叠中心大厅,是滨海湾艺术中心的主入口,也是访客的主要交流场所。大厅经常举办视觉艺术展示活动来活跃气氛。晚间,这里也会举行一系列免费的室内演出,内容包括舞蹈、音乐和戏剧。所有具有天赋的艺术家,不论专业与否,均可申请在此展示自我。另外,这里也拥有方便游客的信息中心,为初入艺术中心的人们提供帮助。同时,大厅直接连通建筑的两大主要演出场所,即剧院和音乐厅。
折叠视觉艺术中心,位于建筑的第二层。这里有一个216平方米的画廊,可饱览滨海区美景,因而常常配合完成视觉艺术中心举办的大型活动。它独特的弯曲形状和百叶窗混合的内饰在中心里也是独一无二的。视觉艺术中心可以陈设本地和区域性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展示国际最新的现代风格艺术佳作。
折叠戏剧中心,是比折叠剧院更小的中小型实验性戏剧表演场所,共有幕前座位617个、包厢座位120个。
折叠排练室,是专门为舞蹈或歌舞剧的彩排和演出暖身而设计,大小与剧院主舞台相似。租用主要场地(音乐厅、剧院、独奏室和剧院室)的演出团体享有预订排练室的优先权。
折叠会客空间,是举办私人聚会和企业活动的场所,在场地中的分布超过4层,门厅空间可为举行大型活动提供机会,会客室适合少数人会面和商谈,湾区室可以为私人的中小型活动提供空间。
新加坡滨海湾金沙艺术科学博物馆(ArtScience Museum Marina by Sands),其形状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又似一只张开的大手,令人过目不忘,也是今日新加坡的代表性建筑之一。新加坡建造艺术科学博物馆的目的不仅是吸引游客,更旨在鼓励人们站在思想前沿,用富有革新性、创造性的想法发展新经济、新文化。该馆共有21个展厅,可用于举办各种临时展或展出永久性藏品。能够在这座博物馆展出的藏品需要兼具艺术性与科学性,往往处于东南亚乃至亚洲、世界的前沿。
博物馆于2011年2月19日首次向公众开放,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是世界上首个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博物馆,因为设计人员认为,艺术和科学并不是分开的,孔明灯和达芬奇飞行器就是东西方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整个建筑被一个4000平方米的荷花池围绕,犹如一朵绽放在水中的莲花。远处瞭望时人们往往无法感知它的特别,但一旦靠近,就能感受到这座莲花般的建筑所带来的巨大震撼。博物馆楼高4层,有10瓣长短不一的“花瓣”弯弯地朝天伸展,最高处离地达60米。但也有人说那是一双张开的手掌,表达欢迎之意。它的表面材质为特制的玻璃纤维,整个建筑看起来毫无缝隙。弯曲的“花瓣”中央还有一个洞口,每到下雨天,这朵花就变成集水库,雨水顺着花瓣流到中央的圆形洞口,然后垂直落到底层的蓄水池,汇聚成一个高达35米的室内瀑布。这些水还可以循环利用。

新加坡滨海湾金沙艺术科学博物馆
博物馆设有21个展览厅,底层8个展览厅大小不同,可以单独使用,也可打通来共同举办大型展览。第三层有10个展览厅,共用一个空间,外墙装有面向各个方向的玻璃窗,可让公众看到不同的视野,也利用自然采光作用,令展览厅内的光线更加通透。3个最高的“花瓣”伸展到第四层,包含3间永久性展览区。另外,博物馆还有一个纪念品专卖店和小茶座。
博物馆的运营理念也十分别致,特别重视与教育相结合、与院校相互合作,包括联合编写关于博物馆展品的教案,让学生在游览博物馆时能充分吸收知识并发挥创意,博物馆运营方还经常推出演讲活动,把艺术和科学领域的顶尖学者邀请到博物馆举办讲座、研讨会,以激发民众更多的思考和想象。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Gardens by the Bay)。它是集中体现新加坡“花园城市国家”美好景色、美好生活和美好理念的场所,位于滨海湾亲水黄金位置,由南花园、东花园和中花园三个风格迥异的水岸花园连接而成,占地101公顷,绿草茵茵、树木葱茏、花卉奇异,令人叹为观止。
滨海湾花园在新加坡建设未来型城市战略中占有中心位置,是新加坡政府打造“花园中的城市、城市中的花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超前理念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环境可持续性原则是贯穿滨海湾花园兴修项目的核心理念,体现出新加坡作为花园中的热带城市的精髓,有助于打造适宜居住、工作和娱乐的完美环境。
南花园是滨海湾花园中最大的一个,占地54公顷,于2012年对外开放。这座生机勃勃、活力四射的花园展示了最优秀的热带园林艺术,拥有大量的热带花卉、色叶植物等。南花园的特色景点包括文化遗产花园、植物世界、蜻蜓湖和翠鸟湖等,还有巨树丛林内特别编排的声光表演和一系列的媒体解说、故事讲述,另外还有多个独特的活动场地,包括新加坡最大的户外花园活动场地、能容纳3万人的草甸、以地中海花园为背景的美不胜收的花穹室内活动场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花园的18座高度介于25—50米的擎天大树造型建筑。这些独具一格的巨型树形建筑营造出垂直花园的效果,垂直展示热带攀缘植物、附生植物和蕨类植物,制造出令人称奇的景观。这18个树形建筑的灵感据说来自热带雨林中的优势树种。这些建筑将成年树的外形和植物培育功能相结合,不仅可促进植物的生长,还具备环境可持续性。擎天大树造型建筑的部分“树冠”还安装了光伏电池,可吸收太阳能,供夜间照明,其他“树冠”部分则与植物冷室系统相连,作为排气口使用。白天,“擎天大树”的“树冠”可以遮阴;入夜,五彩灯光和多媒体投射将这座垂直花园打扮得分外绮丽。它们相互之间还有空中步道相连,方便人们近距离观赏和感受。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空中俯瞰
南花园的文化遗产花园,还根据新加坡文化特色,设置有中华、马来、印度和殖民地4座花园,分别反映新加坡四大主要文化特色。其中,“中华花园”带领游客一览华人祖先创造的中华园林文化之美,通过岩石、水景和花草再现自然景观,反映物我两忘、恬静淡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马来花园”集中反映新加坡和马来亚传统的甘榜(乡村)图景,展示马来族群欣赏和培育的植物。“印度花园”反映了早期印度移民的文化,从印度民俗文化中汲取灵感,展示以花卉为主题的图案。“殖民地花园”展示各种商贸作物,包括被殖民者引入本地区的各种闻名遐迩的香料。

擎天大树造型的垂直花园奇观
东花园位于滨海堤坝西岸,占地32公顷。其静谧的氛围营造出滨海湾和花园之间亲密的关系。还有滨海湾水岸鳞次栉比的小花园,让人们与海滨亲密接触,欣赏金融区优美的天际线。
中花园可连接滨海南花园和滨海东花园,包括长达3千米的水滨长廊,使城市美景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