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初期新加坡的经济
从1819年到1959年,新加坡经历了140年的英国殖民统治。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1959年是新加坡在英国统治下的最后岁月。然而在这一时期,英国仍只把新加坡作为其殖民地体系下的一个转口贸易地来经营,导致当时新加坡对外贸易的90%—95%为国际转口贸易,这些贸易养活了新加坡70%—75%的劳动力,占到国民经济的80%—85%。
英国殖民体系下的转口贸易给新加坡带来了经济繁荣,促进了其交通设施的建设、加工工业的发展及金融投资的活跃。但这种繁荣是殖民地体系下新加坡严重缺乏自我造血功能、以牺牲其他产业发展为代价的畸形繁荣。换句话说,英国殖民者并没有意愿也没有需求在新加坡建立完整的经济体系,只不过是利用新加坡多年的自由港地位,将其当作英国在远东的货物集散中心、转口贸易中心罢了。与此相比,其他产业和经济部门在新加坡退居次要地位。例如,当时新加坡的第二产业主要是制造业和建筑业,这两者合计仅占新加坡国民经济总量的约17%,即使到1959年新加坡自治时,制造业也仅占其经济总量的8.63%。单一的转口贸易型经济也使20世纪50年代的新加坡严重依赖国外市场,深受国际市场及国际资本波动的影响。例如,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1952年世界各国对橡胶和锡的需求锐减,导致新加坡的贸易一度处于停滞状态,与贸易相关的其他产业发展也受到严重阻碍。
随着新加坡的近邻印度尼西亚1945年宣布独立并于1949年最终迫使荷兰殖民者承认其独立,以及“马来西亚联合邦”于1957年获得独立,新加坡的东南亚邻国纷纷出台保护民族产业的经济政策,这更加重了新加坡因英国殖民体系所受到的发展制约。例如,橡胶和锡原本占新加坡对外贸易约50%,其中橡胶大多来自马来亚和印度尼西亚。随着两国的独立,为改善本国贸易结构,马来亚和印度尼西亚两国均将出口口岸从新加坡转到本国,甚至直接与别的国家开展橡胶和锡制品交易。这对新加坡依托英国殖民体系的贸易而言可谓重大打击,导致新加坡橡胶和锡制品出口从1950年的53.29%下降到1958年的34.83%。这样的经济形势,更加重了新加坡民众对殖民地状态的不满,进一步强化了当地民众要求脱离英国殖民体系、寻求自治与独立的呼声。

20世纪50年代的新加坡街头
与此同时,新加坡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迎来了战后第一波“婴儿潮”。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平的降临以及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加之受华人多子多福传统观念的影响,这一时期新加坡的人口出生率保持在4.75%—5%的较高水平,而同期保持人口较快增长的新中国人口增长率则仅有2.3%。急剧增长的人口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失业问题就是其中之一。1957年新加坡失业率为4.9%,仅仅两年后的1959年失业率就飙升到13.2%。就业难成为政府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也成为引发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

20世纪50年代新加坡人举行的集体婚礼,这在当时很常见
此外,住房拥挤问题也进一步凸显。1953年新加坡《海峡时报》曾有报道预测,“今后10年内将会有11万家庭连一间住房都没有”,“房荒”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之一。失业和住房拥挤进一步激发了民众对殖民地境遇的不满,各行业罢工数量急剧上升,社会更趋不稳,这也成为当时反殖民运动风起云涌的重要原因之一。
1959年李光耀当选自治政府总理后,新加坡人首次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独立思考和探索摆脱殖民地禁锢、发挥自身优势的发展之路。于是从1959年自治到1965年独立,人民行动党政府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大力发展进口替代产业的经济政策,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新加坡的“进口替代期”。
具体而言,人民行动党倡导的进口替代路线是以工业化为中心,带动经济多元化变革,以此改变单一的转口贸易型经济结构;政府斥巨资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并积极鼓励民营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进口替代,从而促进自主多元经济的发展。
李光耀曾在回忆录中形象地描绘了当时政府出台上述政策的思路:“我们从1959年第一次执政开始,便一直扛着失业问题的包袱——那么多的年轻人在寻找工作,却没有工作可以应付他们的需求”,“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的内阁同僚们都知道,要生存的唯一办法是推行工业化。新加坡的转口贸易已经到达极限,往后会进一步式微。印度尼西亚仍然跟我们对抗,马来西亚决意避开新加坡。我们想方设法,愿意尝试任何切实可行的点子,只要能制造就业机会,我们不必负债过日子就行。一位饮料制造商向我建议推动旅游业。这种行业属于劳工密集型,需要厨师、女佣、侍应生、洗衣工人、干洗工人、导游、司机和制造纪念品的手工艺人,最理想的是发展这个行业所需的资金很少……令我感到欣慰的是,这个行业倒制造了不少的就业机会,给许多空空如也的口袋带来一些收入。它固然使失业人数减少,却无法彻底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集中精力,设法招商到这里设立工厂。尽管新加坡只有200万人口,国内市场很小,我们却保护本地装配的汽车、冰箱、冷气机、收音机、电视机和录音机,希望日后这些产品当中有部分会在本地制造。我们鼓励本国商家开设小型工厂,制造植物油、化妆品、蚊香、发膏、金银纸,甚至是樟脑丸!我们也吸引了香港和台湾的投资者,到这里来开设玩具厂、纺织厂和制衣厂。”
万事开头难。从1961年开始,新加坡推行了一连串举措发展工业及经济,通过引进外资开设工厂、开拓非洲市场等手段,白手起家、创业打拼,为新加坡的经济找到了发展之路。新加坡开始尝到新经济的“甜头”。其后,国家又引入了金融、石化、电子工业、重工等产业,推动制造业由“轻”变“重”、由低到高发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