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后抗日活动及日军的最终覆亡
新加坡沦陷后,日军对“星华义勇军”恣意报复,许多队员惨遭杀害。其中,义勇军的领导人之一林江石被捕后宁死不屈,被敌人斩手挖眼,为保卫新加坡流尽最后一滴血。他和“星华义勇军”的英雄事迹永载史册。
东南亚盟军136部队也是一支英雄的抗日部队。它是中英两国在1943年共同组建的抗日部队,骨干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留在印度的2000多名中国海员,该部队由英国提供经费,在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受训后乘潜艇或飞机潜入新马地区开展敌后抗日活动。1943年5月至1945年8月,该部队先后派遣18批人员潜入新马地区为抗日地下武装提供军需物资、协助训练、搜集情报并最终配合盟军登陆行动。其中,136部队的队长林谋盛就是新加坡抗日英雄的代表。他祖籍中国福建南安,16岁移居新加坡求学、经商,历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董事、华侨建筑商公会会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华侨抗日救亡运动,曾参与组织动员马来亚龙运日本铁矿株式会社华工罢工。新加坡沦陷前夕,他担任“星洲华侨抗敌动员总会”劳工服务部主任。新加坡沦陷后,他被委任为136部队马来亚区华人区长,1943年11月潜回新马地区指挥136部队敌后斗争,并联络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共同行动。1944年3月27日,林谋盛奉命执行“盖世大务”(Operation Gustavus)行动,从印度潜入新加坡,主要任务是在马来半岛建立地下情报网,为盟军收集日军情报。然而行动不幸失败,林谋盛和战友被日军捕获,在峇都牙惹监狱遭受日军严刑拷打,光荣牺牲,年仅35岁。战后,新加坡政府和人民为表彰他的抗日功绩,在新加坡海滨和平纪念碑旁建立了“林谋盛烈士纪念碑”。

136部队部分队员
日据期间,盟军不断对盘踞新加坡的日军展开反击。1943年9月26日在“杰维克行动”(Operation Jaywick)中,由伊凡·莱昂上尉(Captain Ivan Lyon)率领的Z特种突击队从澳大利亚潜入新加坡码头,将总吨位近4万吨的7艘日本船只炸毁。一年后,已升任中校的莱昂率领23人的行动队再次从澳大利亚潜入新加坡实施“日卯行动”(Operation Rimau)并炸沉3艘日本船舶,但被日军发现。莱昂中校与13名队员被日军捕获后当场处死,另10人被日军法庭以间谍罪判处死刑。1945年7月31日,英国皇家海军伊恩·爱德华·弗雷泽上尉在“抗争行动”(Operation Struggle)中率2艘XE3小型潜艇,与潜水队员占士·约瑟夫·玛嘉烈潜入新加坡实里达港实施爆破,将磁性吸附式定时水雷安装在日军“高雄号”军舰第三炮塔右舷下,引爆后令其舰体出现宽3米、长8米的裂缝,导致下部电信室及主炮发令所进水。
1945年8月15日,不可一世的日军宣布战败投降,世界人民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中,新加坡也展开了热烈的庆祝活动。由于当时英军尚未抵达新加坡,这里暂时仍由日军代管。出于对日军的痛恨,民众焚烧了日军军营。9月3日,负责光复新加坡的英海军陆战队由贺蒙少将率领,乘巡洋舰“莎色斯号”开进新加坡海域。9月5日,英军大规模登陆新加坡。日军驻马来半岛总司令坂垣征四郎与其高级参谋部一行人,手执白旗登上英军巡洋舰,在该舰签字投降。
随后,英军收缴了日军的全部武器,并将所有日军关押在裕廊战俘营。街上再也看不到横行霸道的日军士兵。被日军关押的英军俘虏全部被释放,他们个个骨瘦如柴,被安置在军营救治和调养。英军成立了军政府,负责新加坡日常行政事务,进而开始恢复战时遭到破坏的新加坡经济。
9月12日,在新加坡旧海事局(现为市政厅)前面的大操场上,人山人海,万头攒动,有人爬上屋顶,耐心等待重要历史时刻——日军向英军正式呈递投降书仪式。在现场维持秩序的有英国海军陆战队、印度海军、马来亚人民抗日军以及一些荷法士兵、雇佣兵等。

日军准备向蒙巴顿上将率领的盟军高级代表团递交投降书
不久,礼炮声响,盟军统帅蒙巴顿上将及来自盟军各成员国的高级代表抵达,中国政府派出由冯衍少将率领的高级代表团,新加坡华侨代表为杨汉河医生、商会代表为陈六使先生。所有代表随蒙巴顿上将入场并登上观礼台。在场观众报以热烈掌声,军乐队奏起雄壮的进行曲。日本南方部队总司令寺内寿一的代表坂垣征四郎面如死灰、垂头丧气,双手捧上之前在舰上签好的投降书。
至此,日治“昭南时代”被彻底扫入了历史的垃圾堆,日本法西斯在新加坡的暴行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