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

五、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

陈嘉庚(1874—1961)是新加坡著名爱国侨领、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一生公而忘私,垂范后人。

陈嘉庚于1874年10月21日生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明盛乡仁德里(今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街道浔江社区),父亲陈杞柏早年下南洋谋生,在新加坡经营顺安号米店。陈嘉庚从小在福建长大,17岁时来到父亲在新加坡的店中学习经营管理,20岁回福建完婚,随后在家乡读书一年,22岁再回新加坡管理米店。

1905年春,31岁的陈嘉庚开始自立门户,走上创业之路。他首先开设了“新利川黄梨厂”生产菠萝罐头,后又继承遗产“日新公司”继续生产菠萝罐头,仅经营了3个月便获利丰厚。当年夏天他又开设了“谦益号”米店,不久决定经营橡胶种植业。20世纪最初十年,陈嘉庚与另一企业家其好友余东旋大力发展橡胶事业,成为当时马来亚最富有的两位华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陈嘉庚已拥有1.5万英亩橡胶园。同时他还开设了橡胶制造厂,生产胶鞋、轮胎等产品。陈嘉庚产业中的三大支柱为橡胶园、生胶厂和胶品制造厂。另外他还经营菠萝罐头、冰糖、肥皂、药品、皮革等10余种商品。他的销售网点遍布东南亚及中国上海、厦门、广州、香港等地。1923年到1925年,陈嘉庚的公司达到鼎盛,当时他拥有的资产达1 500万叻币,雇员数万,经济实力称雄整个东南亚。此外,他在中国内地及香港也拥有许多产业,如香港集友银行等。

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农产品价格下跌,美国汽车业减产,沉重打击已经饱和的橡胶业,直接影响马来亚地区的轮胎销售。橡胶业的严重不景气促使不少华商破产收场,他们旗下的橡胶集团纷纷倒闭,陈嘉庚旗下的橡胶企业也遭遇同样的命运。同时,他旗下的零售业公司也受到当时大量涌入的日本舶来品冲击,业绩每况愈下。陈嘉庚的公司累计欠下银行债务近400万叻币,而公司资产仅200多万叻币,出现资不抵债情况。1934年,陈嘉庚的商业王国全面收盘。

尽管企业遭遇挫折,但他热心公益,尤其对兴办教育非常热心。早在1913年,他就在家乡创办小学,1918年又创办师范学校并设立中学,附设男女小学和幼儿园。随着家族企业的兴旺,他又继续在集美区开办水产航海学校、商业学校、农林学校、幼教师范学校等,同时还设立了科学馆、图书馆和医院等,使集美区成为系统完整的学区。

陈嘉庚捐资办学的高峰是在1921年。当时,他痛感福建文化教育的落后和人才的匮乏,便决定投资创办厦门大学。厦门大学所有办学费用由他一人承担,就连大学的经营费用,也由他分12年支付。对于厦门大学,他付出了满腔心血,从聘请校长和教员,到校舍选址和设计施工,可谓四处奔走、呕心沥血,厦门大学最终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知名高校。厦门另一所大学集美大学,亦是陈嘉庚创办的,前身是集美学校师范部。

陈嘉庚不仅对中国的教育发展非常关心,对新加坡的华人子女教育也非常热心,1919年创办了规模宏大的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现为新加坡华侨中学)。南洋华侨中学是当时南洋地区华侨的最高学府,也是新加坡第一所华文中学。1941年,陈嘉庚创办了南侨师范学校,为投身教育的年轻教师提供培训。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他又接连创办了水产航海学校、南侨女子中学校(现为南侨中学)、光华学校、爱同学校等。当时有教会请陈嘉庚捐款创办一所大学,陈嘉庚亦慷慨应允,但提出要兼设中文课程。

陈嘉庚一生所捐献的教育经费,几乎等同于他拥有的全部不动产。他在给集美学校的一封信中曾坦露自己的胸襟:“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绌……言念及此,良可悲也。吾国今处列强肘腋之下,成败存亡,千钧一发,自非急起力追,难逃天演之淘汰。鄙人所以奔走海外,茹苦含辛数十年,身家性命之利害得失,举不足撄吾念,独于兴学一事,不惜牺牲金钱,竭殚心力而为之,终日孜孜无敢逸豫者,正为此耳。”这封信件充分说明了他渴望中华民族复兴的博大胸怀和对中国教育孜孜不倦的崇高追求。

陈嘉庚不仅积极支持教育事业,还大力支持中国革命。早年间他就结识了孙中山,1910年加入同盟会,积极参加反帝反殖民主义革命。辛亥革命后,他还曾出任福建“保安会”会长,筹款支援福建,对稳定当地局势做出了贡献。他支援范长江、夏衍等人主办“国际新闻社”和《华商报》,还汇款支持邹韬奋复办《大众生活》周刊。1928年中国“济南惨案”发生后,南洋华侨华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声援运动,陈嘉庚时任南洋“山东惨祸筹赈会”主席,积极筹款救济难民,还发起抵制日货运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洋华侨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陈嘉庚被推选为主席。他带头捐款并组织各类抗日救亡活动。在他带头下,仅1939年一年,南洋华侨就向祖国汇款3.6亿多元(指当时中国的法定货币国币,下同),从卢沟桥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共计捐款约15亿元,极大地支援了中国国内的抗日力量。

陈嘉庚领导的南侨总会募捐巨款,组织南侨机工回国服务,支持祖国抗战。除此以外,陈嘉庚还在南洋主持劝捐购买“救国公债”工作。1938年,仅在马来亚就募购公债1 500万元,又为宋美龄任主席的重庆“难童保育会”和“寒衣募捐会”在马来亚向华侨募捐500多万元。

陈嘉庚具有强烈的民族气节,坚持抗日到底。针对汪精卫等人的卖国行为,陈嘉庚在国民参政会第二次大会上提出了“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的著名提案。

1940年3月,南侨组织的“南洋华侨回国慰问视察团”回国慰问抗战军民,66岁的陈嘉庚也在当月下旬,以南侨总会主席身份亲率慰问团到中国访问。1941年,日军侵占新加坡,陈嘉庚遭到日本法西斯重金悬赏捉拿,被迫辗转到印度尼西亚等地避难,在众多华侨华人掩护下,历尽艰险度过三年多的恐怖时期。

尽管陈嘉庚是称雄南洋的大实业家,但他的个人生活却十分简朴。他在个人自传中写道,“我之个人家庭,年不过数千元,逐月薪水足以抵过。在集美建一住宅,不上一万元,他无所有”。

此外,陈嘉庚也是香港福建籍人士的领袖,因香港曾长期为南洋华侨支持中国革命的中转站,福建人一度占港人人口的近半数,故陈嘉庚在此创立了大量民间机构,如福建体育会、集友银行、集美校友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