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变迁中的身份调适 : 回冷寨克木人的身份 操演》简介
《社会生活变迁中的身份调适 : 回冷寨克木人的身份 操演》这本书是由李曦淼著创作的,《社会生活变迁中的身份调适 : 回冷寨克木人的身份 操演》共有44章节
1
序
我自2001年起受聘担任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暨民族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迄今已整整20年了!曦淼就是我在云南大学指导的一位博士生。他在博士...
2
目录
目 录 序 导 论 一、研究源起 二、“克木人”的学术速写 三、回冷寨的克木人 第一章 身份内涵的传统来源 第一节 “他者”对照中的自我表述 一、地位差异的原因...
3
导 论
...
4
一、研究源起
身份是族群在参与社会生活时获得,并在社会生活中持有和使用的群体性符号。身份将具有相同特征的个体凝聚成群,持有相同身份的个体共享社会文化元素,认同彼此。身份也将未...
5
二、“克木人”的学术速写
对克木人/克木族的认识始于西方国家殖民中南半岛的时期,克木人/克木族最早见于法国人的著作,继之而起的是瑞典、英国、德国、丹麦、美国等国[3],但研究的地区都集中...
6
三、回冷寨[111]的克木人
回冷寨人们定居的勐满坝子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的西南端,坝子呈东北—西南走势,北部宽阔为“头”,南部狭长为“尾”。坝子总面积约28万平方米,平均海拔...
7
第一章 身份内涵的传统来源
“克木(Kmhmu/Khmu)既是一个族称,也是普通名词意义中的‘人’或‘人类’。”[1]以无差别的“人”自称,或许可推断出在克木人成为族群之时,在克木人生存的...
8
第一节 “他者”对照中的自我表述
回冷寨的人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克木人,不仅是因为他们通过族群成员代际的承继让这一身份在客观上延续至今,关于克木人源流的记忆也伴随着成员个体的代代繁衍得以延续至今。透...
9
一、地位差异的原因
对“我族”的认同和与“他族”的区分塑造了地方社会中特征、范畴各异的人类聚合体,形色各异群体的存在是群体间发生联系的前提,而群体间的接触和交往经历又在一定程度上促...
10
二、固有特征的由来
强势“他者”———傣族群———的存在映衬出的是回冷寨人们在地方社会中边缘者的形象,与傣族群同克木人征战相关的神话传说既是对两个族群间在社会地位上所存在的不同进行...
11
第二节 外族眼中的“他者”
身份的形成具有互动性。除了身份持有者的主观建构外,身份主体之外的“他者”也以历史行动者[13]的角色为克木人身份增添着更多的内涵。族群交往互动中,总存在着诸如“...
12
一、“卡克木”与“卡贺皓”
傣族群是回冷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为频繁的外族群体,作为地方强势族群和统治者,历史上傣族群在对回冷寨人们统治的过程中也将自己对回冷寨人们群体的认知附加于对这一...
13
二、“岔满族”
作为最后进入西双版纳地区的群体,汉族对克木人群体的称谓则经历了沿用克木人的自称到对克木人群体进行自我理解的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发生的则是汉族在西双版纳地区社会地...
14
第三节 宗教生活的“排他”作用
在回冷寨人们自身及“他者”将用于指称克木人族群的诸多身份符号化,并将与不同的“他者”对照而形成的差异性社会文化特征归入到身份内涵之中的同时,回冷寨人们固有的社会...
15
一、洁净空间的建构与维护
“自我”与“他者”间能够以特定的依据相互区分是族群身份得以形成的根本原因,这样的依据既来自族群间在社会文化特征上的差异,也可以通过空间上的区隔来实现。 将族群成...
16
二、观念中的认同生成
除了通过宗教观念建构起只对属于同一族群的回冷寨人们发挥保护作用,又将“他者”排斥于其外的洁净空间外,具体的宗教实践也维持和强化着回冷寨人们的族群认同意识。 回冷...
17
三、宗教文化的互动与分别
回冷寨人们拥有一套完整而实用的原生宗教文化体系。在这一文化体系之内,通过对超自然力量的建构让他们实现了对生存环境的认知及对自然现象的阐释,对与超自然力量相关危险...
18
小结
族群身份的内涵及意义的来源与“他者”的存在密切相关。只有当与“他者”共生于地方社会之中,通过和与自身族群在范畴上相互独立族群的比照,对于本族群的认同情感才能够得...
19
第二章 环境变迁与身份内涵调适
构成身份内涵的社会文化特征只有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获得生存的空间,才能够在身份特殊性与独立性的维护中发挥效用。对于族群而言,用于进行族际区分和激发认同情感的文化特...
20
第一节 生业变迁中的身份内涵缩减
无论身处何地,“安居”和“乐业”都是人们普遍追求的最为基本的两个生存要求。一方面,自然生境及其中的物质资源是族群存在的前提,只有有能力从自然生境中获取到足够的物...
21
一、田地生业特征的趋同
土地是回冷寨人们能够立身和生存的前提,土地之上,获得相对稳定的居所和食物来源也让克木人群体得以延续。从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获取土地并从中持续地获取维持生存和群...
22
二、辅助生业特征的地方性转向
无论在何时期,回冷寨的人们在以粮食或经济作物种植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同时,也围绕着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开展着多样的辅助生业以补贴家用,并以此同傣族群建立起了良性互动的关...
23
第二节 族际互动中的族群身份延续
跨越族群的交往以群体间的相互认知为前提,在对“他者”认知中所形成的观念和行为规范指引着人们选择何种方式同族群之外的人们发生接触和交流。既定的交往范式在遵循着对他...
24
一、婚姻关系对身份的维持
在地方社会中,将通婚对象限定在族群之内是各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通婚规则。以本族群成员为婚配对象,一方面能够将族群成员的后代控制在群体范畴之内从而实现对族群最为重要的...
25
二、身份指引下的族际交往
无论定居于何地,回冷寨所处的地域都是一个多族群共生的社会。在动迁至坝区前,长期为傣族群领主所统治和山地的居住格局在回冷寨人们与其他族群之间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
26
小结
在新的环境中开始全新的生活后,傣族群依然是回冷寨的人们面对最多的“他者”,居住格局上的进一步拉近也让回冷寨的人们与傣族群间发生了更为频繁的接触。一方面,定居坝区...
27
第三章 “民族他者”影响下的身份建构
面对着社会结构的改变和外来族群的涌入,回冷寨人们依旧能够以他们固有的克木人身份相应对。这是因为当地社会中所存在的“他者”是观念中和回冷寨人们所属的克木人在范畴及...
28
第一节 “民族身份”的建构
在通过“民族识别”让地方社会中的“他族群”纷纷获得了民族身份时,回冷寨的人们却因为多种原因而为国家所“遗忘”。尤其是当作为克木人身份内涵差异性特征对照来源的傣族...
29
一、建构“民族节日”的努力
节日是与民族身份联系最为紧密的社会文化元素。国家在赋予了疆域内人群不同的民族身份之后,也通过行政行为让每一个民族都得到了一个具有专属性的“民族节日”,外显的民族...
30
二、“民族”特征的创制
从宗教仪式发展而来的节日不仅能够独立地作为民族身份的内涵并具有区隔意义,而且进入到节日时空中的文化传统也随节日活动的周期性进行成为民族身份新的内涵。由此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