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小结

地方社会的变迁为回冷寨的人们带来了两点最为明显的影响:一是改变了回冷寨人们的社会结构,二是国家力量开始了对地方社会生活的直接干预。与社会结构改变导致回冷寨人们族群身份内涵缩小不同,表现为“民族识别”的国家的直接干预为回冷寨的人们带来了新的“他者”。身份的形成离不开与“他者”的对照过程,因为“阐发本土民族的身份并不是一个揭示真实的民族自我的内部过程,而是一个跨民族的过程”[141]。回冷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从来不缺乏“他者”,正是因为地方社会中“他者”的恒定存在才让回冷寨的人们能够找寻到与之对照的对象,也让他们的克木人身份能够延续至今。随着回冷寨的人们与新“他者”间对照的展开,他们的克木人的身份内涵也得到了丰富。

民族识别让回冷寨人们熟悉的傣族群以新的“他者”身份———“傣族”出现在了地方社会中。虽然回冷寨人们面对的人群未变,但这一个与他们朝夕相对的人群已由“他族群”变成了“他民族”,对于依然是以“族群”自居的回冷寨人们,想要让克木人身份及内涵继续获得持续的生命来源,便只能将他们自身提升为与“他民族”相对应的民族———“克木族”。于是回冷寨的人们开始了对“克木族”身份内涵建构的行动。

回冷寨人们的民族身份内涵建构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方面,在对族群社会文化传统的复兴中将过去只属于社会生活中元素的文化事项提升为专属的民族代表性社会文化特征,这一过程围绕着“民族节日”的建构而展开;另一方面,新的民族特征也通过对符号意义的转换、对外来文化元素的替换以及借鉴境外克木人文化传统的方式得以创制。虽然回冷寨人们建构民族身份内涵的努力最终因新民族身份的获得而告失败,但由他们所创的这一系列社会文化特征又回归到了族群的层面,成为克木人身份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法在国家的语境中与傣族形成对照,回冷寨的人们又回到地方社会继续以克木人身份同傣族群相区隔,因民族身份建构而得到丰富的族群内涵也再次建构起了克木人与傣族间的族群边界。

随着回冷寨人们民族身份的确定,一个新的“他者”也随之出现在了回冷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即回冷寨人们的“同族”———布朗族。这是一个从未在回冷寨人们认知中出现过的民族,只是因为国家对克木人的民族识别才让回冷寨的人们意识到这样一个民族的存在,也因为获得了和布朗族相同的民族身份,回冷寨的人们才开始了对布朗族主体的接触和认知过程。

回冷寨人们对布朗族主体的认知也是一个群体间对照的过程,区别大于共性是回冷寨人们得出的结论。两个群体间因为显著的社会文化差异区分了彼此,而差异的存在既阻碍了克木人们对于布朗族认同的生成,也进一步激发了回冷寨的人们对于克木人身份的认同情感。但回冷寨的人们获得布朗族身份是国家意志的结果,回冷寨的人们无力改变这一现实,同时,国家也通过政治和经济手段引导着克木人们对于布朗族身份认同的生成。功利性的思考让回冷寨的人们开始接纳这一民族身份并运用于特定的场合中,政治、经济引导带来的消极后果则是克木人与布朗族主体在民族利益上产生分歧。再加之克木人与布朗族主体间存在的社会文化差异对原有的族群身份认同产生的积极影响,最终,在回冷寨人们的眼中,布朗族主体由“同民族”转变成了社会生活中新的“他族群”,新的身份———“布朗族克木人”也在他们对国家意志和克木人意愿的两相权衡下产生。

【注释】

[1]吴晓琳、黄彩文:《“玛格乐”节的现代变迁与克木人的主体性诉求》,载《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16辑),2015年第1期。

[2]参见和少英、李曦淼:《秩序、恢复及其存在:作为社会控制手段的克木人的灵魂观与巫术》,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3]波YS,1932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4年9月3日,访谈地点:波YS家。

[4][美]杜赞奇著,王宪民等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5页。

[5]波FN,1953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4年11月4日,访谈地点:波FN家。

[6]人们依然将“玛格乐”分为“小祭”和“大祭”举行。在“玛格乐”的宗教实践中,庇佑着家户、村寨的“家神”“寨神”以及决定着农事丰歉的“山神”均得到献祭,上述的超自然力量是回冷寨人们灵魂观中主要的神灵角色,也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社会生活。

[7]只能由男性村落成员参加的“大祭”让“族外人”对此刻意回避,“小祭”时其他族群的人们也仅以好友的身份参与各家的宴请。

[8]“大祭”时除了固定不变的神灵献祭外,他们也加入了诸如“叨叨舞”、“长刀舞”、民歌对唱等传统歌舞形式。此外,传统器物的展示也是节日化“大祭”中的重要一环。回冷寨中保存着一面年代久远的铜鼓,作为通神的法器,过去只在献祭神灵时才能敲响,而现在这面铜鼓在“大祭”中被赋予了物质文化形态及传统艺术的内涵,不仅在“大祭”的场合中悬挂在显眼位置进行展示,也作为艺术表演形式用于演奏。

[9]参见郑晓云:《傣泰民族起源与傣泰民族文化圈的形成新探》,载《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0]波JH,1953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4年11月28日,访谈地点:波JH家。

[11]波FN,1953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4年12月4日,访谈地点:波FN家。

[12]即礼金。

[13]波FN,1953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4年12月4日,访谈地点:波FN家。

[14]波FJ,1956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4年12月6日,访谈地点:波FJ家。

[15]岩B,1975年生,勐满镇小满寨人。访谈时间:2015年12月13日,访谈地点:回冷寨公房。

[16]洋寨克木人与傣族群杂居,为傣族群同化较深。所有村民均以傣语为日常用语,只有少部分老人熟悉克木语,信仰南传佛教。

[17]“叨叨”是克木人的传统体鸣乐器,由竹筒制成。取一段两节的竹筒,其中一节从中破开,保留两片竹片使其呈叉状、打通竹节;表演时一手握完整竹节,将削为竹片的一端在另一只手上拍打以形成共振,伴随着击打的节奏起舞。过去克木人在山林中游走时拍击此器发声,以此惊走伤人野兽,逐渐演变为以“叨叨”为道具和伴奏的舞蹈形式。

[18]以簸箕为道具,模仿秋收后用簸箕筛空谷壳的动作,由女性表演。

[19]以点种棒为道具,模仿春季播种劳动。男女合舞,男子手持点种棒模仿点坑,女子身背箩筐模仿撒种子。

[20]“长刀舞”在傣族群与克木人中均较常见,但克木人认为两者在舞姿和道具上存在本质区别。

[21]即米酒,由连壳碾碎、蒸熟的糯米发酵4至5天而成,饮用前数小时需兑冷水再次发酵。“杯萨”的特色在于特殊的饮用方式:将酒糟放入约1米高的土罐中并兑水,沿罐沿四周插上十数支中空的金竹管,每人各占一支竹管围土罐一同啜饮。

[22]对于拖拉机体现出的劳动力,回冷寨的波FN老人(1953年生)这样介绍:“一人犁田十天相当于一头牛犁半天,拖拉机犁半天相当于一头牛犁三天。”访谈时间:2016年6月6日,访谈地点:波FN家。

[23]关于“司里供”仪式内容详见第一章第三节。

[24]傣族群“关门节”为汉语称谓,傣族群中称之为“毫瓦萨”,意为佛主进入寺庙讲经授法。

[25]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关门节”以赕佛、限制人们娱乐活动等形式实现对农事生产的重视,克木人的“司里供/关门节”则在于对聚落和成员的净化,两者在目标的指向上存在较大差别。

[26][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261页。

[27]参见[英]维克多·特纳著,赵玉燕、欧阳敏等译:《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31页。

[28]参见玉香扁:《试论勐腊县克木人乐器特征》,载《民族艺术研究》,2014年第2期。

[29]铜鼓的承继遵循着一条普遍的规则:在家族中同一辈分的男性成员间按长幼顺序继承,长兄去世后交由次年长的兄弟保管,次年长的兄弟去世后再由更为年幼的兄弟继承,以此类推;当同一辈分的兄弟均去世后便交由晚辈中最为年长的男性保存,并不断为年幼的兄弟所接手。

[30]岩L,1980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4年8月13日,访谈地点:岩L家。

[31]作为通神的法器,回冷寨的人们认为铜鼓本身已具有了灵性,在平日的使用中也极为讲究,老人们便时常告诫好奇心重的孩子,当鼓被悬挂起来时不能从鼓的底端向内看,否则将耳鼻流血。在村寨中举行集体活动需要用到铜鼓时,也要向铜鼓当前的持有者借,每次借鼓都要举行相应的仪式。借鼓之人要带上一只公鸡、一瓶酒、一包烟、四根蜡条和若干菜蔬前来,持鼓人取出铜鼓后要以烟、酒、蜡条献祭“鼓魂”,再取鸡冠血“点血”才能将鼓借走,同时还要用菜蔬做一桌饭菜答谢主人家并给付相应的“借鼓费”。

[32]和少英、李曦淼:《社会变迁背景下的族群边界演变———以N寨“克木—傣”族群为例》,载《思想战线》,2015年第4期。

[33]无论轮到哪一个村寨承办,节前四五天村寨的干部们都会到回冷寨中向波BL借鼓,除带上相关的祭品外,还要支付100元的“借鼓费”。举行完借鼓仪式,BL交代借鼓众人相关禁忌和要爱惜使用等需要注意的事项后众人便可抬鼓离去。节日过后及时还回。

[34]岩NJ,1981年生,尚勇镇洋寨人,时任洋寨村村长。访谈时间:2015年7月4日,访谈地点:依Z家。

[35]因无人演奏铜鼓,在节日的场合中以鼓点为伴奏的传统克木人舞蹈也随之改变。人们到老挝买来了克木人的音像材料,在此基础上对“叨叨舞”“簸米舞”等进行改编,使之能以“老挝音乐”为伴奏。

[36]在这一部分,两名中年男性演奏铜鼓的画面再次出现并占据了整页篇幅。参见中共勐腊县委、勐腊县人民政府:《蜕变———雨林中的克木人:勐腊县扶持克木人发展项目影像志》,勐腊县委宣传部2011年,第26~27页。

[37]早在1981年《克木人的乐器》一文中便将回冷寨克木人演奏铜鼓的画面置于首页,且文章对铜鼓样式和装饰细节的描述与回冷寨铜鼓无异,但文中却将之称为“克木人的铜鼓”;杨德鋆从节日歌舞的角度对铜鼓进行了介绍,行文间也有将国内克木人同铜鼓建立联系的暗示;而在王飞的文章中则直接将回冷寨的铜鼓称为“勐腊克木人的铜鼓”。参见袁丙谷、李道勇:《克木人的乐器》,载《乐器》,1981年第5期;杨德鋆:《流动在克木人秋收节中的古老文化旋律》,载《民族艺术》,1991年第4期;王飞:《民族乐器的地方存在与区域空间》,载《戏剧之家》,2014年第5期。

[38][英]维克多·特纳著,赵玉燕、欧阳敏等译:《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7页。

[39]模铸孔雀为正面开屏形象,头、颈、半身突出于平面,或着以金粉,或涂以颜色,形象大小随山墙面积变化。

[40]波WB,1948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4年11月26日,访谈地点:波WB家。

[41]和少英、李曦淼:《社会变迁背景下的族群边界演变———以N寨“克木—傣”族群为例》,载《思想战线》,2015年第4期。

[42]依S,1979年生,勐满镇小满寨人。访谈时间:2015年11月12日,访谈地点:依S家。

[43]克木人们也坦言,出现于村寨大门上的族群身份文字表述更多是针对诸如官员、游人等来自地方社会之外人群进行的表达。

[44]波FN,1953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4年9月8日,访谈地点:波FN家。

[45]还有一说法认为克木人的祖先是一种叫作“德哥”/白头翁的鸟,克木人的图腾姓氏中也有一支以“德哥”鸟为姓,在克木人的观念中“德哥”鸟家族也算是克木人的祖先。但因“德哥”鸟仅是暗示兄妹婚配诞下克木人并不是克木人的“直系”祖先而未受到克木人重视。关于“德哥”鸟的传说参见李道勇、王敬骝等调查,高立士整理:《克木人的历史传说与习俗》,收录于《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云南省编辑组编:《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三)》,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100页;王国祥(孟翔):《西双版纳雨林中的克木人》,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7页。另,关于为何克木人视“蕨菜”为祖先,由于提出此观点的老人已过世,现已难以考证。

[46]克木语中的“蕨菜”。

[47]依Z,1993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5年12月7日,访谈地点:依Z家。

[48]依Z,1980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5年12月19日,访谈地点:依Z家。

[49]岩P,1974年生,勐捧镇伞寨人,伞寨现任村主任。访谈时间:2014年12月21日,访谈地点:岩P家。

[50][挪威]弗雷德里克·巴斯主编:《族群与边界———文化差异下的社会组织》,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7页。

[51]岩B,1969年生,尚勇镇龙寨人。访谈时间:2014年8月14日,访谈地点:岩B家。

[52]克木人群体中多将自身定义为“民族”,在地方社会生活中也以“民族”身份自居。

[53]实为参加节日活动者,均为村干部。

[54]和少英、李曦淼:《社会变迁背景下的族群边界演变———以N寨“克木—傣”族群为例》,载《思想战线》,2015年第4期。

[55]参见郑晓云:《傣泰民族起源与傣泰民族文化圈的形成新探》,载《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56]Barth,Fredrik.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Difference,Waveland Press,Inc.1998,pp.9~10.

[57][挪威]弗雷德里克·巴斯主编:《族群与边界———文化差异下的社会组织》,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21页。

[58]和少英、李曦淼:《社会变迁背景下的族群边界演变———以N寨“克木—傣”族群为例》,载《思想战线》,2015年第4期。

[59]波FN,1953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4年5月9日,访谈地点:波FN家。

[60]和少英、李曦淼:《社会变迁背景下的族群边界演变———以N寨“克木—傣”族群为例》,载《思想战线》,2015年第4期。

[61]费孝通、林耀华:《当前的民族工作提给民族学的几个任务》,载《科学通报》,1956年第4期。

[62]参见王文光、龙晓燕、李晓斌:《云南近现代民族发展史纲要》,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3页。

[63]尤伟琼:《云南民族识别研究》,云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258页。

[64]云南民族识别综合调查组:《云南民族识别综合调查报告》,1960年内部版,第25、26页。转引自尤伟琼:《云南民族识别研究》,云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258页。

[65]黄光学、施联朱主编:《中国的民族识别———56个民族的来历》,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227页。

[66]黄光学、施联朱:《中国的民族识别———56个民族的来源》,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225~227页。

[67]黄光学、施联朱:《中国的民族识别———56个民族的来源》,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228页。

[68]参见黄光学、施联朱:《中国的民族识别———56个民族的来源》,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228页。

[69]《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召开克木人民族识别学术讨论会》,载《云南社会科学》,1987年第5期。

[70]刘威、刘占杰、王立:《中国未识别民族文化权利保护———以湖南省沅陵县“瓦乡人”为例》,载《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71]赵家鹏:《56个民族是怎么来的》,载《凤凰周刊》,2012年第9期,总第430期。

[72]中共勐腊县委、勐腊县人民政府:《蜕变———雨林中的克木人:勐腊县扶持克木人发展项目影像志》,勐腊县委宣传部2011年。

[73]参见李志兴:《勐腊县扶持克木人发展见成效》,载《西双版纳报》,2010年5月20日。

[74]“集中资源办学”目的在于整合及优化农村教育资源,政策实施以后正常情况下一个乡镇只设一所中心小学,勐满镇则有岔河小学和镇中心小学两所学校。

[75]并不是政府援建的所有项目在回冷寨人们中都留下了好印象。文化广电的建设为每个村寨都配备了一台电脑并接通宽带,对于文化水平偏低的村干部来说,电脑是一个极难驾驭的工具,而作为公共财物,这些电脑又不轻易允许年轻人触碰,最终只能弃置一旁。此外还为每个家庭各修建一个沼气池,但每年的树枝修剪以及定期的新老胶树的更替早已为他们提供了远超生活所需的木柴作为燃料,而且日常生活中饲养不多的禽畜让回冷寨人们难以为沼气池提供充足的原料,使用上的困难让他们只一年便将沼气池纷纷弃置。

[76]“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项目。

[77]波JH,1953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5年4月29日,访谈地点:波JH家。

[78]西双版纳地区布朗族主要分布于勐海县和景洪市。

[79]岩L,1980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4年11月17日,访谈地点:岩L家。

[80]波FN,1953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4年11月5日,访谈地点:波FN家。

[81]安东尼·D.史密斯著,龚维斌、良警宇译:《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82]波YZ,1974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5年4月19日,访谈地点:波YZ家。

[83]岩L,1965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5年8月22日,访谈地点:岩L家。

[84]波XY,1959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5年8月14日,访谈地点:波XY家。

[85]新、老傣文均为傣泐文。新中国成立后对傣泐文进行改进,增删和改变了其中部分字母、声调而成“新傣文”。

[86]依X,1987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5年8月17日,访谈地点:依X家。

[87]岩K,1989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5年8月16日,访谈地点:岩K家。

[88]依S,1979年生,勐满镇小满寨人。访谈时间:2015年11月12日,访谈地点:依S家。

[89]波LN,1954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5年12月8日,访谈地点:波LN家。

[90]依S,1979年生,勐满镇小满寨人。访谈时间:2015年11月12日,访谈地点:依S家。

[91]波YZ,1974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5年7月18日,访谈地点:波YZ家。

[92]依X,1987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5年8月17日,访谈地点:依X家。

[93]岩NJ,1981年生,尚勇镇洋寨人,妻子依Z为回冷寨人,岩NJ现在回冷寨上门。访谈时间:2015年7月4日,访谈地点:依Z家。

[94]波FJ,1956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5年7月3日,访谈地点:波FJ家。

[95]波FN,1953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5年11月2日,访谈地点:波FN家。

[96]岩S,1976年生,伞寨人,妻子为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6年6月19日,访谈地点:岩S家。

[97]波WB,1948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4年11月26日,访谈地点:波WB家。

[98]波FN,1953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5年11月2日,访谈地点:波FN家。

[99]波YG,1968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4年12月6日,访谈地点:波YG家。

[100]波KD,1962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6年7月7日,访谈地点:波KD家。

[101]波XY,1959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5年8月14日,访谈地点:波XY家。

[102]依Z,1980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5年12月19日,访谈地点:依Z家。

[103]波YG,1968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4年12月6日,访谈地点:波YG家。

[104]岩L,1980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6年4月14日,访谈地点:岩L家。

[105]明跃玲:《也论族群认同的现代含义———瓦乡人的民族识别与族群认同的变迁兼与罗树杰同志商榷》,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106]参见《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布朗族莽人克木人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2010年12月28日。

[107]岩NJ,1981年生,尚勇镇洋寨人,妻子依Z为回冷寨人,岩NJ现在回冷寨中上门。访谈时间:2015年7月4日,访谈地点:依Z家。

[108]波YG,1968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5年5月10日,访谈地点:波YG家。

[109]岩Y,1995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5年8月23日,访谈地点:岩Y家。

[110]依X,1987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5年8月17日,访谈地点:依X家。

[111]依Z,1993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5年12月7日,访谈地点:依Z家。

[112]岩Y,1983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6年7月22日,访谈地点:回冷寨球场。

[113][英]安东尼·D.史密斯著,龚维斌、良警宇译:《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63页。

[114][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李金梅译:《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115]依L,1991年生,妇女主任,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6年7月11日,访谈地点:依L家。

[116]波WS,1952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6年6月23日,访谈地点:波WS家。

[117]波YJ,1974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6年4月14日,访谈地点:岩L家。

[118]依S,1979年生,勐满镇小满寨人,布朗族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访谈时间:2015年11月12日,访谈地点:依S家。

[119]波FN,1953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4年11月6日,访谈地点:波FN家。

[120]依S,1979年生,勐满镇小满寨人,西双版纳州布朗族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访谈时间:2015年4月9日,访谈地点:勐海县打洛镇打洛村委会。访谈材料由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2013级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王舫提供,特此感谢。

[121]依S,1979年生,勐满镇小满寨人,西双版纳州布朗族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访谈时间:2015年11月12日,访谈地点:依S家。

[122]波FN,1953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5年4月17日,访谈地点:波FN家。

[123]“勐腊县2015年度第十三届克木人‘玛格乐’节庆典”。

[124]马戎、周星:《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1~62页。

[125]波FN,1953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5年11月2日,访谈地点:波FN家。

[126]波FN,1953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5年11月2日,访谈地点:波FN家。

[127]波FN,1953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5年11月2日,访谈地点:波FN家。

[128]依S,1979年生,勐满镇小满寨人,西双版纳州布朗族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访谈时间:2015年11月12日,访谈地点:依S家。

[129]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布朗族发展研究会是有志于布朗族综合研究的人自愿结合的群众性、非营利性的学术团体,研究会的成立在提升对布朗族的本土研究的同时也成为一个将各地以政治、文化精英为代表的布朗族群体加以凝聚,增进民族情感和认同的民间组织,目前研究会的会员已发展至200余人,会员以勐海县、景洪市的布朗族精英为主体。研究会共设有会长1人、秘书长1人及副秘书长3人,研究会日常工作、活动的开展及会员的招募、管理主要由秘书长和副秘书长承担。因西双版纳州的布朗族主要分布于景洪市及勐海县,在研究会成立之初仅设有2个副秘书长的职位,每一个副秘书长负责一个地区的研究会及会员事务,再由秘书长统辖。

[130]依S,1979年生,勐满镇小满寨人,西双版纳州布朗族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访谈时间:2015年11月12日,访谈地点:依S家。

[131]《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布朗族发展研究会章程》第六条第六款。

[132]目前,包括依S在内已发展克木人22人成为研究会会员,会费按照公务员每人100元/年、普通村民每人50元/年标准收取。

[133]岩L,1980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4年11月17日,访谈地点:岩L家。

[134]孙九霞:《试论族群与族群认同》,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135]波WB,1948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5年8月18日,访谈地点:波WB家。

[136]波JH,1953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4年11月28日,访谈地点:波JH家。

[137]波YG,1968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5年5月10日,访谈地点:波YG家。

[138]依S,1979年生,勐满镇小满寨人,西双版纳州布朗族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访谈时间:2015年11月12日,访谈地点:依S家。

[139]波YG,1968年生,勐满镇回冷寨人。访谈时间:2015年5月10日,访谈地点:波YG家。

[140]周大鸣:《多元与共融———族群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2页。

[141][加]卜正民、施恩德编,陈城等译:《民族的建构:亚洲精英及其民族身份认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