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自2001年起受聘担任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暨民族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迄今已整整20年了!曦淼就是我在云南大学指导的一位博士生。他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充实、修改而成的专著《社会生活变迁中的身份调适———回冷寨克木人的身份操演》即将付梓,请我为之作序,我感到十分欣慰!
克木人是分布于西双版纳州南部和中南半岛大部的一个族群,中国境内的克木人于2008年被“归族识别”为布朗族。虽然人口仅有数千人,但中国境内的克木人有自己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独立的族群身份意识,在地方社会中也作为一个独立群体生存繁衍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快边疆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进程,在对克木人采取“直接过渡”和专项扶持等举措以维护其与其他民族平等经济地位的同时,通过民族识别赋予克木人平等政治地位的尝试在20世纪50年代也已着手开展。但长期以来,对克木人的民族识别在制度需要和族群成员主观意愿之间未能取得平衡,致使对克木人民族身份的认定持续达数十年之久,迄今仍留存下不少难以道尽胸中块垒之话题……
受到制度保障的“民族身份”是多民族国家形态下人群共同体参与经济社会生活的必要前提,而获取法定的“民族身份”也是人群共同体参与社会竞争和维护群体情感的重要依据。但此种“民族身份”的缺失毕竟伴随了克木人长达近60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克木人如何寻求自己的“民族身份”,地方社会生活中他们如何运用既有身份开展社会互动、凝聚族群意识,而在获得了布朗族身份后他们又是如何认知民族身份和挖掘身份背后的红利,都是值得思考和讨论的议题。曦淼博士带着这些问题来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扎根勐腊县回冷寨,从一个克木人聚居村寨的日常生活着眼,在和村民们的共同生活中观察着克木人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生活变迁过程中的身份操演历程,前后历时2年,最终在扎实、深入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完成了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并通过修改加工而成此专著。
此书以社会生活史为视角,回溯新中国成立后地方社会中回冷寨克木人社会生活的具体实践和与之相伴的身份建构、使用和变迁特征,并着重关注和探讨了在获得民族身份前后回冷寨克木人身份认同及其实践的特征和转变历程。曦淼博士准确把握到内生情感属性和工具理性是影响回冷寨克木人认同和运用身份的两大内在动因,其目的均是为了保证本群体能够在地方社会中获得生存发展的最佳机会,而在不同社会语境中何种动因将发挥出主导作用,则取决于在此动因驱动下的身份操演能否最大限度满足本群体的生存发展需求。此书不仅详细阐述了克木人身份认同及其操演实践的背景、内因、外果、趋势,也对现代化进程中克木人社会生活的全貌进行了全观性的介绍,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有了新的推进,达到了新的高度,堪称近年来对克木人现代生活图景较为全面细致地进行描述的著作。
当然,“社会变迁背景下的克木人身份操演”仅是民族身份认同研究中的一个典型个案,关于多民族国家背景下的民族身份认同的探讨,任何人都无法毕其功于一役。对于克木族群而言,如何妥善处理好自身同定居于中南半岛大部的同胞兄弟之间的关系?怎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语境下、在尚未完全“消化吸收”布朗族身份的克木人中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让包括克木人在内的各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观由“民族”拓展至“中华民族共同体”?必将成为一个又一个新的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学术探索之路是永无止境的。曦淼博士现已入职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可以拥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好的研究平台、更畅通的沟通渠道和更完善的保障机制,相信他的学术研究能够更上一层楼,学术生涯将更加丰富多彩。希望曦淼博士在学术道路上坚持做到虚怀若谷、奋力进取,用奉献学术的精神成就自我,将自我的发展更好地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千秋大业中!
和少英
2021年暑期于昆明莲花池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