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变迁与身份内涵调适

第二章 环境变迁与身份内涵调适

构成身份内涵的社会文化特征只有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获得生存的空间,才能够在身份特殊性与独立性的维护中发挥效用。对于族群而言,用于进行族际区分和激发认同情感的文化特征首先必具有实际的功能和作用。首先,此类文化特征在族群社会的结构中与诸多文化元素紧密衔接,通过实践维持着族群社会的有序运作;并只有当与“他者”进行比照时才从具体社会生活中抽象化为身份的意义。其次,族群社会属于地方社会结构中的特定组成部分,不同的族群在地方社会中明确地占据着相应的位置,由此产生的族际地位差异也丰富着族群身份的内涵。再次,特定的地方社会由相对固定的族群构成,与特定族群对照而出现的社会文化差异也表现出专属性的特征。

20世纪70年代以前,回冷寨人们居住的地方社会及克木人的族群社会都以一个稳定的形态存在,诞生于“传统”社会之中的克木人身份及其内涵也稳定地为族群成员持有和延续。虽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力量对地方社会和族群社会的现代化建设便从未停止,但因为地处边疆,现代化建设在较早一段时间内尚未触及回冷寨人们所属的族群及地方社会的根本结构,也未对他们的克木人身份及固有的身份内涵产生直接影响。

但随着国家对疆域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地方和克木人的族群社会也被卷入到了现代化的改造之中。从20世纪70年代始,回冷寨人们所居住地方社会及族群社会的结构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为改善回冷寨生产生活条件所进行的动迁、政策性和自发涌入的外来人口都是导致结构性改变的直接动因。结果不仅是原有的社会结构被打破了并建构起了新的社会形态,存在于原有社会结构中的克木人身份也因此受到影响。

来到坝区之初,回冷寨的人们借助于固有族群身份特征而获得了生存的基础,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大量的社会文化事项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其中就包括属于克木人身份固有内涵的生计文化元素。通过地方性产业结构和经济模式在不同族群中的普及,回冷寨人们对于地方性生产活动的参与让他们的生计模式与地方“他者”逐渐趋同,而为了应对胶价下跌导致的生存危机所从事的辅助生业也进一步加深了回冷寨的人们同化于地方社会的程度。在经历了这一次的社会变迁后,克木人身份也因族群性生计特征的消散而表现出了内涵逐渐缩小的趋势。

回冷寨的人们与地方中“他者”间的互动关系却并未因社会结构的改变而受影响,固有的族际互动方式的延续依旧在族群独立性的维持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外来人口的涌入也扩大了回冷寨人们的族际交往对象。通过对地方性传统互动形式的遵循,汉族成功地融入了与回冷寨人们的良性互动中,这也对回冷寨人们对自己克木人身份认同的情感起到了维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