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族眼中的“他者”

第二节 外族眼中的“他者”

身份的形成具有互动性。除了身份持有者的主观建构外,身份主体之外的“他者”也以历史行动者[13]的角色为克木人身份增添着更多的内涵。族群交往互动中,总存在着诸如“我们/他们是谁?”的疑问,在此过程中既存在着群体成员对我族的认知和对自我的界定,生活于周边的人群也在不断地将各种社会、文化元素提取并添加至他们眼中的“他者”之上。

克木人身份所经历的是一个由“自称”转变为“他称”的过程,这一转变过程的发生首先以克木人主体对此所存在的认同情感为基础。当问及是否喜欢“克木人”这一称谓时,回冷寨现任妇女主任依L答道:“喜欢‘克木’名字,我们本来就是克木,对克木(名字)已经有感情了。”[14]同样的问题问及已有了更为丰富人生阅历的波YS时,波YS将这份情感归于他们延续自先祖的习惯和耳濡目染的积淀:“最好还是喜欢克木,本身就是克木,从老人就这种叫,从小就习惯这样叫了。” [15]

而当克木人族群实体逐渐为“他者”所感知的时候,长期存在的克木人称谓进入了“他者”的认知之中,造成的结果便是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克木人都是一个在地方社会内为不同族群认可的族群身份,克木人主体所建构的差异性身份内涵也顺势得到了“他者”的接纳。

但在“他者”眼中,他们对克木人这一独特的人群依然有着自己的理解。“由‘他族’赋予的名称(‘外来名’)常常带有不平等的暗示(impliedinequality)或消极评价(negative valuation)的色彩,当他们没有直接地歧视时,作为歧视的表现,群体已经为对方赋予了外来名。”[16]“他者”主观建构也赋予回冷寨的人们在克木人身份之外的多元指称,新的身份内涵也为“他者”所建构。

总体上看,“他者”对于克木人群体身份的建构未能脱离原有的克木人身份属性的基础,而强调自身与克木人间在社会地位上的区别仍然是“他者”认知族群身份时的主线,同时少量的显著差异性特征也被纳入他们对于克木人的认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