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他者”影响下的身份建构

第三章 “民族他者”影响下的身份建构

面对着社会结构的改变和外来族群的涌入,回冷寨人们依旧能够以他们固有的克木人身份相应对。这是因为当地社会中所存在的“他者”是观念中和回冷寨人们所属的克木人在范畴及内涵上相对等的“族群”。通过族群间的对照,人们从族群内部找寻到了能够代表族群并具有族际差异属性的社会文化特征,借此实现族群间的区隔、激发族群成员的认同,从而维护族群身份的稳定延续。

然而随着当地社会中的“他族群”获得了“民族”身份,克木人与“他族群”之间固有的差异对照机制也失去了效用。虽然获得了民族身份之后的“他族群”在成员的范畴和专属的差异性社会文化元素等方面并未发生根本的改变,但在回冷寨人们的眼中,因为获得了受到国家强制力保障的“民族”身份,以及差异性社会文化特征由族群属性上升为民族属性并为制度所认可,地方社会中的“他族群”已然和他们不同。如今的“他族群”是国家语境中的“民族”,而回冷寨的人们依然是地方语境中的克木人,作为族群的克木人和“民族”之间便也不再具有可比性。

失去了能够与克木人相对照的“他者”,原有的身份内涵便也不再具有意义,克木人身份也面临着生存的危机。但在回冷寨人们的观念中对克木人依然具有强烈的认同情感,而与族群身份相关的排他性社会文化特征依然存在于回冷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再加上国家对于克木人族群“民族”身份认定过程的断续进行,让回冷寨的人们意识到他们也能够将克木人由族群身份上升为“民族”身份,获得与已成为“民族”的傣族对等的身份地位,并进入到国家的语境中继续同傣族对照,从而实现对原有身份的维持。因此,回冷寨的人们开始了对具有民族身份属性的社会文化特征的建构,希望以此方式将克木人打造为受国家认可的“克木族”。

在民族身份的建构中,克木人主体的意愿与国家意志之间却并不一致。民族识别是国家实现对疆域范围内人群有效管辖的重要手段,“民族”身份的赋予也是民族-国家建构中最为基础的步骤。从国家的角度进行考量,最终包括回冷寨人们在内的所有克木人均获得了一个意料之外的民族身份———布朗族。民族身份的获得也让布朗族成为回冷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必须面对和接触的“他者”,克木人与布朗族主体之间的对照也因此产生。

同时,国家也试图以政治和经济的手段促使回冷寨的人们接纳这一民族身份并融入布朗族中。但国家的行为在为回冷寨的人们带来了切实可见利益的同时,也在克木人和布朗族之间酝酿出了新的矛盾,而且随着回冷寨的人们和布朗族主体逐渐频繁的接触,回冷寨的人们也得出了两者间在社会文化特征上“差异大于共性”的结论。这些因素都驱使着回冷寨的人们将布朗族视为“他者”。但国家的意志无法违背,在接纳了民族身份的同时,回冷寨的人们又借助着差异性的社会文化特征的存在而同布朗族主体相区隔。在内外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回冷寨的人们为自己建构出了一个新的身份———“布朗族克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