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内涵的传统来源

第一章 身份内涵的传统来源

“克木(Kmhmu/Khmu)既是一个族称,也是普通名词意义中的‘人’或‘人类’。”[1]以无差别的“人”自称,或许可推断出在克木人成为族群之时,在克木人生存的地域之内缺乏足够显著且互动频繁的人群聚集体———“他者”———与之相对照,克木人主体只得参照地方社会中非“人”的客体而对自身形成“人”的认知。同时还可推断,以“克木”为身份,是克木人主体自主建构和阐释的结果。倘若存在着“他者”,若将属于“他者”的克木人视为“人”,则其自身亦将被置于非“人”的境地。

对于克木人而言,相对隔绝的空间只是暂时存在,随着“他者”以及克木人自身的不断迁移和扩散,族群间的接触和互动在所难免。“当一个社会群体与其他群体相对时,会各自建构一个集体自我。”[2]虽然集体自我———克木人族群———业已存在,与“他者”间逐渐产生的相互认知也在丰富着克木人的内涵,但与“他者”存在的差异性社会文化特征不断被填充到克木人之中,而克木人原初所具有的“人”的含义逐渐淡化,最终在同特定的族群相关联时,克木人失去了原有的名词属性而成为浓缩了诸多意义的族群身份符号。

作为符号出现的族群身份最为根本的目的是将“自我”与“他者”相区分,并以此激发族群成员的认同情感和凝聚力。差异的存在则是区分的前提,差异也是族群符号及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最为基本的特征。而差异来自族际的互动与认知。当克木人开始频繁地接触到“他者”后,克木人们和“他者”便开始了持续的发现、建构和强调彼此间差异。尤其是在当其中一方居于社会强势或主导地位而导致族群性社会文化事项大量流入另一方的社会生活中时,为保证各自族群的完整和独立,对族群身份及内涵差异性的彰显便显得至关重要。

身为克木人中的一员,每一个回冷寨人都清楚地知道他们与“他者”间存在着什么样的不同。这样的认知既来自代代相传的神话传说所进行的“合理”解释,也来自具体社会文化实践对族群差异的维护和人们在实践中的对比感知。又因为身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之中[3],这些构成了克木人身份内涵的差异性特征在回冷寨人们较长的发展时期内都以稳定的形态出现而成为观念和物质世界中的“传统”。也正是这些属于传统范畴的差异性社会文化元素的存在和运作使得克木人身份能够被回冷寨的人们持有至今,这也成为他们认同于克木人身份的根基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