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中文著作
[1][英]爱德华·埃文斯-普里查德著,冷凤彩译:《论社会人类学》,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年版。
[2][英]埃德蒙·R.利奇著,杨春宇、周歆红译:《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3][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4][英]安东尼·D.史密斯著,龚维斌、良警宇译:《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5][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胡宗泽、赵力涛译,王铭铭校:《民族-国家与暴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6][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7][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李金梅译:《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
[9][加]卜正民、施恩德编,陈城等译:《民族的建构:亚洲精英及其民族身份认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
[10]陈国庆:《克木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11]陈津云:《云南布朗族(莽人、克木人)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
[12]《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云南(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版。
[13][美]大贯惠美子著,石峰译:《作为自我的稻米:日本人穿越时间的身份认同》,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14]段金生:《南京国民政府的边政》,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15]戴庆厦主编:《勐腊县克木语及其使用现状》,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16][美]杜赞奇著,王宪民等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7][英]厄内斯特·盖尔纳著,韩红译:《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18][挪威]弗雷德里克·巴斯主编,李丽琴译,马成俊校:《族群与边界———文化差异下的社会组织》,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19]方铁、方慧:《中国西南边疆开发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0]冯瑜、赵卫东、李洪春:《“地方性的尝试”———云南回族特殊族群民族认同、族群关系及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
[21]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2]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24]郭净、段玉明、杨福泉主编:《云南少数民族概览》,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5]郭家骥:《云南民族关系调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6]高永奇:《布兴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27][英]H.R.戴维斯著,李安泰、登立木、和少英等译:《云南:联结印度和扬子江的链环———19世纪一个英国人眼中的云南社会状况及民族风情》,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8]和少英主编:《云南特有族群社会文化调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9]和少英等:《云南跨境民族文化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30]和少英:《社会文化人类学初探》(修订版),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1]黄兴球:《老挝族群论》,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32]金炳镐:《跨界民族与民族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3][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
[34]李成武:《克木人———中国西南边疆一个跨境族群》,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5]吕大吉、何耀华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傣族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6][美]米尔顿·M.戈登著,马戎译:《美国生活中的同化》,译林出版社2015年版。
[37][美]马克·赫尔特著,宋践、李茹等译:《变动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8]勐腊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勐腊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9]马戎:《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0]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1]马戎:《族群、民族与国家建构———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42]马戎、周星:《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3]马曜:《云南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4]马玉华主编:《云南全省边民分布册 (五种)》,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45]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6][美]斯蒂文·郝瑞著,巴莫阿依、曲木铁西译:《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47][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48][加]威尔·金里卡著,葛水林译:《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49]王国祥(孟翔):《西双版纳雨林中的克木人》,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50][英]维克多·特纳著,赵玉燕、欧阳敏等译:《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51]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2]王明珂:《英雄祖先与兄弟民族: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境》,中华书局2012年版。
[53]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华书局2014年版。
[54]王铭铭:《中间圈———“藏彝走廊”与人类学的再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55]王文光、龙晓燕、陈斌:《中国西南民族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6]王文光、龙晓燕、李晓斌:《云南近现代民族发展史纲要》,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7]王文光、龙晓燕、张媚玲:《中国民族发展史纲要》,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8][美]沃勒斯坦著,罗荣渠译:《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9]徐莉丽:《论民族关系与民族关系问题》,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60]谢立中:《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61]玉康、依甩主编:《西双版纳傣族社会风俗文化》,云南民族出版社2013年版。
[62]岩香宰:《说煞道佛———西双版纳傣族宗教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3]《云南各族古代史略》编写组:《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云南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64]《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傣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双版纳之一)》,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 年版。
[65]尹绍亭:《森林孕育的农耕文化———云南刀耕火种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6]尤中:《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67]周大鸣:《多元与共融———族群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68]中共勐腊县委、勐腊县人民政府:《蜕变———雨林中的克木人:勐腊县扶持克木人发展项目影像志》,勐腊县委宣传部2011年。
[69]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70]《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编:《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三)》,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71]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傣族简史简志合编(初稿)》,内部参考资料,1964年版。
[72]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族群与族际交流》,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73]周建新:《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74]周庆生主编:《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75]曾少聪:《漂泊与根植———当代东南亚华人族群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文期刊
[1]陈国庆:《克木语概况》,载《民族语文》,2001年第3期。
[2]东方既晓:《克木人的服饰和体饰》,载《民族艺术研究》,2000年第5期。
[3]戴红亮:《试析傣族社会制度和土地制度对傣语地名命名的影响》,载《修辞学习》,2005年第4期。
[4]戴晓东:《全球化视野下的民族认同》,载《欧洲研究》,2006年第3期。
[5]谷禾:《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建构》,载《学术探索》,2007年第6期。
[6]关凯:《基于文化的分析:族群认同从何而来》,载《甘肃理论学刊》,2013年第1期。
[7]高立士:《克木人的图腾崇拜与氏族外婚制》,载《思想战线》,1986年第2期。
[8]高立士:《克木人的社会历史初探》,载《云南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9]高立士:《傣族悠久的稻作文化》,载《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3期。
[10]高立士:《“垄林”傣族纯朴的生态观》,载《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
[11]何方:《傣族“魂、鬼、神”观念的起源———兼说壮侗民族的原始宗教》,载《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1期。
[12]何平:《孟高棉语民族的起源与北方孟高棉语诸民族的形成》,载《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13]何平、罗圣荣:《克木人的形成与早期历史》,载《思想战线》,2008年第2期。
[14]黄淑娉:《论环状联系婚与母方交错表婚》,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
[15]郝时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民族关系》,载《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16]和少英、李闯:《桥头堡建设与云南跨境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17]和少英、李闯:《“归族识别”后克木人的认同与发展》,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18]和少英、李曦淼:《社会变迁背景下的族群边界演变———以N寨“克木—傣”族群为例》,载《思想战线》,2015年第4期。
[19]和少英、李曦淼:《秩序、恢复及其存在:作为社会控制手段的克木人的灵魂观与巫术》,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20]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21]菅志翔:《国家构建中的族群身份转换———以保安族为例》,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22]李果霏:《跨界民族克木人的历史与现状———以云南省尚勇地区克木人为例》,载《长三角》,2010年第4期。
[23]罗彩娟、梁莹:《族群认同理论研究述评》,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24]兰林友:《论族群与族群认同理论》,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5]刘红旭:《族群社会化:族群身份生成的社会机制》,载《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13年第3期。
[26]李海燕:《人类早期服饰的活化石———树皮衣》,载《民族工作》,1999年5月。
[27]刘琪:《构建多民族共同体的“迪庆经验”:历史、现实与启示》,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28]林尚立:《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载《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
[29]雷勇:《社会历史、宗教生活与族群身份的建构———以黔西北穿青人为例》,载《青海民族研究》,2012年第4期。
[30]雷勇:《西方中心主义视野下的中国民族识别———以白荷婷的〈创造壮族———中国的族群政治〉为中心》,载《广西民族研究》,2012年第4期。
[31]刘永刚:《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问题与边疆治理析论》,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32]李月英:《树皮衣———衣装历史的活化石》,载《中国民族》,2001年第5期。
[33]李晓斌、段红云、王燕:《节日建构与民族身份表达———基于德昂族浇花节与傣族泼水节的比较研究》,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34]罗莉:《南传佛教寺院经济略论》,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3期。
[35]李亦园:《族群关系脉络的反思———序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36]刘稚:《克木人源流考》,载《东南亚》,1984年9月。
[37]勐腊县民宗局:《克木人的传统节日》,载《今日民族》,2005年第10期。
[38]马风书:《集体身份认同与统一国家的建构———关于多民族国家统一问题的思考》,载《文史哲》,2015年第6期。
[39]马俊毅:《论现代多民族国家建构民族身份的形成》,载《民族研究》,2014年第4期。
[40]马戎:《试论“族群”意识》,载《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
[41]马咏洪:《对西双版纳州克木人聚居区金融服务现状的调查思考》,载《时代金融》,2010年第12期。
[42]庞金友:《族群身份与国家认同:多元文化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当代论争》,载《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43]覃明兴:《移民的身份建构研究》,载《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44]邱运胜:《彝族孤人支系族群认同与“僰人后裔”身份建构》,载《思想战线》,2014年第5期。
[45]沈海梅:《想象的社区、性的政治与权力对应———曼底傣泐人的信仰女神与男性宗教实践者》,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46]孙九霞:《试论族群与族群认同》,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47]田玉玲:《论傣族赕佛活动的社会功能》,载《民族论坛》,2013年第8期。
[48]王猛:《从单一身份到多重身份:身份视角下的我国民族政策反思》,载《广西民族研究》,2015年第2期。
[49]王民同:《东南亚民族的来源和分布》,载《昆明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
[50]韦美神:《“内卷”与“扩大”:外出务工对瑶族通婚圈的影响———以广西田东县L屯为例》,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51]王晓艳、李曦淼:《图腾姓氏下的克木人跨境交往变迁》,载《三峡论坛》,2016年第1期。
[52]吴羽、姚燕:《“国”与“家”的联接———贵州屯堡人的家谱编撰与身份建构》,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9期。
[53]吴晓琳、黄彩文:《“玛格乐”节的现代变迁与克木人的主体性诉求》,载《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16辑)。
[54]萧凤霞、刘志伟:《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55]徐黎丽、钟鸣:《论民族的三个基本属性》,载《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第4期。
[56]姚璐、刘际昕:《现代化与族群关系的互构问题探析》,载《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57]阎莉、莫国香:《傣族寨神勐神祭祀的集体表象》,载《广西民族研究》,2010年第1期。
[58]《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召开克木人民族识别学术讨论会》,载《云南社会科学》,1987年第5期。
[59]颜其香:《克木语构词法浅说》,载《云南民族语文》,1994年第4期。
[60]颜思久:《克木人的村社和氏族制遗迹初探》,载《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
[61]岩香宰:《扶持克木人经济社会发展找准了路子》,载《今日民族》,2008年第9期。
[62]杨筑慧:《橡胶种植与西双版纳傣族社会文化的变迁———以景洪市勐罕镇为例》,载《民族研究》,2010年第5期。
[63]朱德普:《傣族原始土地崇拜和古代汉族社神比较》,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64]朱德普:《傣族神器“达寮”及其影响———〈古代傣族原始宗教文化向山区渗透试探〉续篇》,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65]朱德普:《勐伴土著“卡火皓”族属问题探析》,载《思想战线》,1996年第2期。
[66]赵家鹏:《56个民族是怎么来的》,载《凤凰周刊》,2012年第9期。
[67]曾澜:《跨层级认同:汉族族群身份的情境性研究———以江西傩艺人族群身份问题的艺术人类学解析为例》,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68]张宁:《克木人丧葬礼仪文化解析》,载《民族研究》,1998年第6期。
[69]张宁:《克木人的农耕礼仪与禁忌———兼论交感巫术中的映射律》,载《民族研究》,1999年第6期。
[70]张宁:《克木人的刀耕火种与热带雨林》,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71]张宁:《克木语使用状况调查研究》,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72]周平:《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73]周平:《对民族国家的再认识》,载《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4期。
[74]赵青:《克木人宗教仪式研究》,载《文山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75]郑筱筠:《历史上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组织制度与社会组织制度之互动》,载《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4期。
[76]郑晓云:《傣泰民族起源与傣泰民族文化圈的形成新探》,载《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77]张雪雁:《主体性视域下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建构逻辑》,载《民族研究》,2014年第6期。
[78]赵燕、于娇娇:《建国以来中国学者对克木人的研究综述》,载《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2期。
[79]赵玉娇:《身份的建构———对贵州白族身份认同的研究》,载《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80]张艳菊:《试论民族识别与归属中的认同问题———以云南克木人、莽人、老品人、八甲人民族归属工作为例》,载《广西民族研究》,2013年第4期。
[81]张振伟:《南传佛教寺院经济运行及其对傣族社会的影响———以景真总佛寺为例》,载《文化遗产》,2011年第4期。
[82]张振伟:《嵌入式宗教:西双版纳傣族宗教生活的解读》,载《学术探索》,2011年10月。
[83]张志远:《克木人族群发展路径探析》,载《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4期。
学位论文
[1]谷雨:《克木人民族身份确认的困境与出路》,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2]葛艳玲:《当前新疆北疆基层民族关系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3]哈正利:《族群性的建构和维系———一个宗教群体历史与现实中的认同》,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4]李闯:《般玳寨克木人的族群认同研究》,云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5]路宪民:《社会文化变迁中的西部民族关系》,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6]萨仁娜:《社会互动中的认同建构与身份表述———对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认同问题的人类学考察》,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7]盛义龙:《未识别民族法律地位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8]吴兰:《从神话传说探讨克木人的传统生育观》,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9]徐畅江:《民族关系的国家建构———以云南为例》,云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10]尤伟琼:《云南民族识别研究》,云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11]张媚玲:《中国西南边疆近代民族关系史研究———以政治关系为中心》,云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12]赵玉中:《文本、情境与族群认同———大理洱海地区一个村落的身份操演》,云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英文文献
[1]Barth, Fredrik,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Waveland Press, Inc.1998.
[2]Gordon, Milton M. 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Oxford:Oxford UniversityPress,1964).
[3]Horowitz, Donald L. Ethnic Group in Conflict(Berk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5).
[4]HARRELL S.Cultural encounters on China's ethnic frontiers(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13).
[5]Katherine Palmer Kaup,Creating the Zhuang:Ethnic Politics in China.(US:Lynne Rienner Publishers,2000).
[6]Marchand. M. and Parpart. J. Fem inism, Postm odernism,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women and place(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3).
[7]Robert E. Park,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1).
[8]Roosens, Eugeen E.Creating Ethnicity: The Process of Ethno genesis(NewBurey Park: Sage Publication, 1989).
[9]Shih C. Negotiating ethnicity in China:Citizenship as a response to the state(New York:Routledge,2013).
[10]Andera Van Dommelen, Katharina Schmid, Miles Hewstone, Karen Gonsalkorale and Marilynn Brewer, Construing multiple ingroups: Assessing social identity inclusiveness and structure in ethnic and religious minority groupmembers,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Eur. J. Soc. Psychol.45, 386~399 (2015).
[11]Belle Derks, Colette van Laar, and Naomi Ellemers, The Beneficial Effects ofSocial Identity Protection on the Performance Motivation of Members of Devalued Groups, Social Issues and Policy Review, Vol. 1, No. 1, 2007, pp.217~256.
[12] Frank Proschan. “We Are All Kmhmu, Just the Same”: Ethnonyms, EthnicIdentities, and Ethnic Groups. American Ethnologist, Vol.24, No.1 (Feb.,1997).
[13]Jiaping Wu, The Rise of Ethnicity under China's Market Refor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Volume 38.3, May 2014.
[14]Maykel Verkuyten and Borja Martinovic, Immigrants’ National Identification:Meanings, Determinants, and Consequences, Social Issues and Policy Review, Vol. 6, No. 1, 2012, pp. 82~112.
[15]Penny Van Esterik, Fabricating National Identity: Textiles in LaoPDR.Museum Anthropology, Vol. 23, Issue 1, March 1999, pp.4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