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业变迁中的身份内涵缩减
无论身处何地,“安居”和“乐业”都是人们普遍追求的最为基本的两个生存要求。一方面,自然生境及其中的物质资源是族群存在的前提,只有有能力从自然生境中获取到足够的物质资源,族群及其成员才得以生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社会和文化的建构;而族群的存在也保证了“身份”能够找寻到可靠的承载者。另一方面,在从自然生境中获取资源的同时,因不同地域中各异的生境形貌,生活于不同地域中的族群也会塑造出与之高度适应的生计方式。在族际认知互动中,生计特征上的差异也被用到族群身份的差异性建构中。生活于特定地域中、拥有着特殊生计方式的族群不但因此而获得特定的身份,特殊的居住环境和生计特征也成为强化这一身份的重要力量。
对于耕猎并重的克木人,无论身处何地,他们所处的自然生境也都是维持群体及个人生存和发展需求最为基本的保障。克木人长期与山林相伴,族群间的竞争让他们适应了山地特殊的生境并演变出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生计方式,也让他们能够以一个独立的族群身份延续至今。山地养活了回冷寨人们,也建构了他们所持有的克木人身份的特定文化内涵。在经历动迁以前,回冷寨的人们因“刀耕火种”和狩猎采集的生计方式,以及在山地定居的居住格局而同地方社会中的“他者”相区别,这些特征既将他们归入了“山地族群”的范畴,也构成了他们所持有的族群身份。
然而1971年的政府动迁在改变回冷寨人们居住生境的同时,也使适应于原有生境的生计方式和传统技艺随之失效。为获得足够的生存资源,回冷寨人们必须对新自然生境特征加以调适,同时他们也顺应趋势加入到了因地方社会市场化后而产生的新农事生产活动中。而当因市场下行而让回冷寨人们面临生存危机时,他们开始借助更为多元的生计手段满足日常需求。但无论是为适应新的生境而进行的生计方式改变,还是为维持生存需求而实现的生计手段多元化,族群间生计方式的无差别化都是回冷寨人们来到坝区以后表现出的特点,与此同时,克木人身份的内涵也因固有生计特征的消亡而逐渐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