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人生路漫,每一阶段都是一次有去无回的历程,从博士毕业论文到此书付梓,已过四年时光。四年前,作者还是那个将身体绷紧巴望着跳出大学“围城”、渴望接受社会洗礼的青年,四年转瞬即逝,姑且不论“洗礼”得如何,被社会“洗刷”已然成为事实。

因出版之需再次通读全文,倏然感到不知何时已然在自己学术生涯中垒起了一座登攀不易的高山,恩师和少英教授的谆谆教诲又上心头:“博士毕业论文将是你学术生涯的巅峰之作,定要好好对待!”读博是最高境界的苦修和磨砺,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也留在了这里。

幸遇恩师,让我的博士生涯糊糊涂涂开始,却不致浑浑噩噩结束。弟子一叶障目,您总能一语点破,话语虽轻,受用不浅;弟子手足无措,您循循诱导走出迷障,一点一拨,醍醐灌顶;弟子冥顽不灵,您“当头棒喝”让我沉下心来,踏实做事、踏实做人。平日里对弟子的体贴、照应又都显现在细微之处,您亦师亦如父。

深深的情感也留在了我的“田野”之中,当我在收获着知识的同时,也在收获着亲情。没有回冷寨亲人们的“收留”,我的田野调查必将举步维艰。忘不掉已到了弥留之际,听到我咳嗽声依然挣扎着给我送药的“老祖宗”;忘不掉每次离去时大妈暗示着我“一路平安”和“下次再来”的熟鸡蛋、糯米饭,以及转身擦拭泪眼的背影;忘不掉带着我走村串寨的大爹,以及和大爹在星空下、火塘旁的一次次交谈。

毕业后,也曾数次回到“田野”,回冷寨变亦未变是最大感受。变,是看到了、听到了回冷寨的亲人们由年少轻狂走向了成熟担当,从懵懂孩童变成了青春少年,还有更多的人在那无法抵挡的岁月中渐渐老去,抑或离去;未变的则是这样一个边境小村持续不断的发展步伐和人们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以及他们再未改变过的“布朗族克木人”身份。

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流的宏大语境下,从小群体的微观视角探讨族群身份意识及其实践似乎难以同主流话语接轨,但对克木人身份的识别既是中国共产党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一个经典案例,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过程中各民族由“多元”走向“一体”的必经历程。而克木人主体在面对不同社会情境时,基于自身生存发展需要而展现出对不同社会身份的认知和行动也提醒着我们,特定民族及族群间“多元”关系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民族和族群之间可见、可感的差异也将长期存在,尊重并准确把握民族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才能在差异之中找到共性,在“多元”之上铸牢“一体”。

李曦淼

2021年夏于滇池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