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他者”对照而产生的社会文化特征是认同情感的根本来源

四、与“他者”对照而产生的社会文化特征是认同情感的根本来源

与“他者”的对照就是一个发现差异的过程,与“他者”间的差异既有原生性的群体特质,也来自群体成员后天的建构。只有与“他者”间存在着差异性的社会文化特征,才能够将“自我”与“他者”相区分,而是否持有此类社会文化特征也是判断个体是否具有成员资格的标准。回冷寨的人们对克木人身份的认同也来自对构成身份内涵的社会文化特征的持有。对于回冷寨的人们而言,他们对于克木人身份有着深厚的认同基础,因为他们不但依赖于构成克木人身份的族群性社会文化特征同傣族群及布朗族相区别,此类差异性的社会文化特征也是他们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国家通过政治、经济手段能够引导回冷寨人们获取、接纳布朗族身份,但要实现对布朗族身份的完全认同仍需要时日。因为地方社会中只要有“他者”存在便有与“他者”对照的互动发生,而回冷寨人们与“他者”间的族群性社会文化差异及建立在社会文化差异基础上的族群认同情感也将持续存在。

【注释】

[1]族群认同原生论认为“族群身份也是先赋的社会角色,具有稳定性和不可变化性”,一旦获得,再难改变。参见罗彩娟、梁莹:《族群认同理论研究述评》,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2]参见[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308页。

[3]参见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49~350页。

[4]参见Barth,Fredrik.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Difference.Waveland Press,Inc.1998:p9.

[5]即克木人的传统宗教信仰及实践,详见第一章第三节。

[6]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