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方法
本书采用实地调研与资料收集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一)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本书对国内外有关农村创业的学术期刊、学术著作、政府文件和官方网站等进行大量检索,查阅有关研究成果和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梳理,在参考、引用和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资金支持进行研究。
(二)调查研究法
由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大部分数据很难从统计年鉴等书中获得,本书通过对鄂皖大别山地区不同类型农民工返乡创业进行实地走访、现场调研,对其负责人进行个别访谈;同时委托地方政府以问卷调查或网络调查等方式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及资金情况进行抽样问卷调查,进而获取用于研究的第一手数据资料。
(三)统计分析法
为了提高本书的真实性及其研究探讨的价值,本书将对查阅的大量资料、调研的各种数据进行整理,并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动因、主要特征、问题,农民工返乡创业资金支持的方式、特征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处理,探寻农民工返乡创业资金需求特点和创业投资风险。
(四)计量分析法
在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釆用相应的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以获取相关结论。本书在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资金供给渠道、需求特点等分析基础上,对其资金需求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在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投资风险来源和风险评估也利用Logistic模型和Probit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注释】
[1]李强.中国大陆城市农民工的职业流动[J].社会学研究,1999(3):93-101.
[2]赵宇霞.正确对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农民工群体[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3):54-56.
[3]张伟.中国工人阶级60年:从产业工人到农民工阶层兴起[J].工友,2009(9):6.
[4]吕途.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2.
[5]屈佳欣.农民工返乡电商创业绩效实证研究——基于陕甘宁三省调研数据[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14-15.
[6]Bygrave W.D.The Entrepreneurship Paradigm(I):A Philosophical Look at its Research Methodologie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89,14(1):7-26.
[7]彼得·F·德鲁克.创新与创业精神[M].张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65-70.
[8]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张培刚,易梦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34-38.
[9]王西玉对回乡民工定义为:改革前后从农村出县境到城市打工或经商半年以上的,又返回本县(包括县城、乡镇、村)的民工,而其中创办工商企业包括搞开发农业的称为创业民工。
[10]熊智伟.返乡农民工创业失败及政策扶持研究——基于包容性视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8:54-61.
[11]Kruger N.F.,Reailly M.D.Competing Models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J].Business Venturing, 2000,15(1):411-432.
[12]王轶,王香媚.农民工的社会网络能提升返乡创业企业经营绩效吗?——基于全国返乡创业企业的调查数据[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1):120-132.
[13]刘新民,张衡,于文成.务工城市双创环境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22(11):4-19.
[14]范波文,应望江,农民创业动机的实证分析及其转型路径探索[J].现代经济探讨.2020(07):123-132.
[15]江帆,宋洪远.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历史方位与实现路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3):23-33.
[16]彭英,周雨濛,耿茂林.乡村振兴背景下江苏返乡农民工创业现状、典型模式及对策建议[J].江苏农业科学,2022,50(01):222-225.
[17]田逸飘,刘明月,廖望科.创业经历、制度环境与乡村创业绩效[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5(06):154-164.
[18]陈启博.农村金融供给不足还是市场制度不足?——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反思[J].甘肃金融,2023,541(04):21-24.
[19]汪涔宇.浅析农村正规金融的伦理问题及发展建议——基于非正规金融的伦理特性[J].中国集体经济,2022,720(28):85-87.
[20]张一昊,刘自强,田晨阳.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非正规借贷的影响[J].武汉金融,2022,276(12):79-88.
[21]高东旗.新农村经济建设中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农场经济管理,2023,326(05):28-30.
[22]王玉静,阚立娜.农村金融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研究[J].山西农经,2023,344(08):187-189.
[23]胡锡壮.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金融创新路径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2,2327(23):121-124.
[24]曹璇.农业保险与信贷对农村减贫的协同效应探讨[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2,39(03):73-77.
[25]赵慧娟.数字普惠金融助力河南农村振兴策略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06):209-212.
[26]李若羚,赵海峰.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户融资的现实困境与路径[J].特区经济,2021,(07):111-114.
[27]刘雪娟.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3,(19):13-16.
[28]袁文.乡村振兴中农村金融立法的困境与破解路径[J].农业经济,2021,414(10):94-95.
[29]郭鹏飞.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J].审计观察,2022(08):60-63.
[30]陆岷峰.持续深化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22(04):36-41.
[31]郭连强,祝国平,李新光.新时代农村金融的发展环境变化、市场功能修复与政策取向研究[J].求是学刊,2020,47(02):66-76.
[32]温涛,何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逻辑转换、难点突破与路径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23(01):9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