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村发展理论

二、农村发展理论

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有“农民富,则国家富;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村稳,则天下稳”的观念。由此可见,农村发展问题关乎国家的兴亡。从中国农村发展理论的百年进程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农村发展理论与中国农村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重大问题紧密相连。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村发展理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发展理论主要围绕对传统小农生产方式的改造、农业地位、农业生产组织和经营制度等基本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毛泽东指出,实现对传统小农生产方式的社会主义改造,发展农村合作化再集体化的农业社会化大生产,是解决中国千年来农村因个体分散经济而致使农民陷入永久穷困的唯一办法。[2]在农业生产组织和经营制度方面,理论研究者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提出了诸如包工包产制、保留副业经济等对策措施,深化了农村发展理论中的农业生产合作和组织激励理论。在农业与重工业以及农业现代化等基本内涵的解读等方面,农村发展理论也给出了诸多的理论依据,强调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要加速农业发展,逐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不能以牺牲农业和农民为代价发展重工业。由此可见,农村发展理论为保护农业生产、稳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做出了贡献。

在城乡之间的关系方面,理论指出城市处在发展的中心地位,城市应发挥领导农村的作用,这个原则不能变,而城市若想更好地发挥中心作用,农村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没有农村的发展,工业和城市也不可能有更好的发展,因此无论何时都不能忽视农民和农业问题。虽然“城乡互助”理论,即城市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兼顾农村发展的战略思想,确立了我国农村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地位,为解决我国农村内部存在的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由于受到当时国内外经济政治的影响,特别是我国国情的影响,农村与城市、工业与农业发展之间的权衡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农村发展依然受到了抑制。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农村发展理论

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农村。为了解决最基本的“吃饱饭”问题,在安徽小岗村率先实行了“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随着农村中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体制的确立以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理论研究者们在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工业化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理论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理论探讨,也增加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进而丰富了我国农村发展理论。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后不同历史阶段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党中央制定的农村发展战略,可将这一时期的农村发展理论分为以下两个阶段: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农村发展理论和21世纪以来的农村发展理论。

1.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农村发展理论的研究重心

土地家庭承包制的实施,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在农村,随着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农户兼业化生产甚至是完全退出农业生产的现象逐渐增多,如何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进而完善和创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等问题急需理论指导和相应的突破路径。针对农村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的农村发展战略,主要包括“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粮食产量战略”、“完善家庭承包制”和“农业、乡镇企业并举战略”、“农民减负增收”与“小城镇战略”。[3]此时农村发展理论的研究重心也主要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问题和农村工业化问题。对于是否要继续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形式,学术界对其合理性与合法性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阐释,并强调在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要探索统一经营的新形式;在农村工业化问题上,学术界对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乡镇企业改革、农村工业化发展演变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理论解释,从而为农村改革向纵深发展、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关系方面,邓小平曾指出:“即使我们的工业再发达,国家收入再多,也要照顾城乡关系,不能相差太多。”[4]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就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与此同时一批以乡镇企业为依托的新型乡镇也发展起来了。邓小平认为“乡镇企业已然成了联结城乡的一座桥梁,要坚持走以乡镇企业为骨干、以小城镇发展为载体的道路”[5]。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将小城镇发展提到了农村发展的战略高度,可以说小城镇建设是集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发展于一体的发展战略,为后来的“城乡统筹发展”的思想和理论奠定了基础。

2.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发展理论的研究重心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城乡间的差距也在明显增大,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亟待解决,而“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相应的理论支撑。理论研究者们围绕城乡融合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方面的“三权分置”理论,以小农户为主体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的农村扶贫理论等。这些理论的提出保护了农民在承包地上的合法权益,推动了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特别是在农村反贫困方面创新性地提出了以开发式扶贫和精准扶贫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6]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发展理论。

这一时期,关于城乡间的发展关系问题,党中央先后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农村的城镇化水平,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是解决城乡差距问题的关键。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党中央随后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等20字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并根据我国城市和农村发展的现实情况,明确提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发展机制。学者们围绕不同阶段的战略需求,从中国农村发展的实际问题出发,相继提出了乡村振兴理论、新型城镇化理论等诸多有关农村发展的新观点和新理论,为进一步明确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产业与城镇的融合发展等问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