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转移、农村发展理论与农民工返乡创业

三、劳动力转移、农村发展理论与农民工返乡创业

(一)劳动力转移理论与农民工返乡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将城市工业部门的高收入水平看作是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工业部门的动因。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城市工业部门中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明显高于农业劳动者的收入。不仅如此,城乡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悬殊,当我国的户籍管理和劳动就业制度有所松动时,长期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渴望通过城市就业获得较高的收入,也同样渴望能够享受城市生活,因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水平对农民形成了拉力和乡村落后的经济社会水平对农民形成的推力的共同作用下,大量的农民工涌向城市寻求发展机会。

费景汉和拉尼斯的二元经济理论认为,如果想要持续地保持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向工业部门,必须重视农业生产,工、农业要齐头并进。这为我国政府实施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相关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农村经济,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更加有利于工业部门的发展,也更加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从城市视角看,尽管多年来我国城市的规模和数量都在不断地扩大,然而面对已形成的数量庞大的农民工队伍,仍无法融入城市生产生活体制之中。在二元经济结构中,农民工仍然是城市中的“外来人”。这种身份歧视长期以来对农民工心理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城市的产业转型、经济发展新常态等因素,也使得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着严峻的竞争环境,这些都形成了促使农民工返乡的拉力。从农村视角看,宏观上随着我国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的大力发展,以及微观上农民工自身因素等多重作用,都在不断地为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拉力加码。

(二)农村发展理论与农民工返乡

农村发展理论涵盖了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的研究,虽然在不同时期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在发生变化,但农村发展理论始终紧紧围绕着农村土地改革、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收入的增加及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城乡关系等系列问题。

农民工返乡创业作为近年来我国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已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有学者将“农民工、失地农民、农村基层组织”问题称为新“三农”问题,其中农民工问题更是成为农村问题研究的新焦点(邵彦敏,2010)。农民工归根结底仍是农民,是有了一定的见识、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农民。这样的农民正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这部分农民工通过返乡创业,不仅可以提高农民工个人收入,同时也将带动农村地区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通过返乡创业,不仅可以解决我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将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对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农村发展理论的思想和理论指导,同时,作为我国现阶段农村发展理论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的研究也将为我国农村发展理论增加新观点和新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