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转移理论
(一)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
“二元经济”思想始于亚当·斯密,但真正将二元经济内涵及二元经济中两部门的相互关系进行较为细致分析的是英国经济学家W·亚瑟·刘易斯(陈宗胜,2000)。刘易斯[1]在1954年发表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毕世杰,1999)。刘易斯基于两部门——以城市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部门和以传统农业为代表的非资本主义部门的生产率和收入水平的高低变化,系统地阐释了在发展中国家,经济重心逐渐由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进而形成了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的流动问题。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认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向工业部门的动因是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于农业劳动者收入水平。这种流动性产生的客观条件就在于农业劳动人口在发展中国家的总人口中占比较大,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于零甚至是负数,因而工业部门可以长期以不变的工资水平获得充足的劳动力,即在农业部门存在着无限劳动供给。结果工业部门的资本增加,劳动生产率上升,流向工业部门的劳动力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利润增加,工业部门进一步增加资本量,如此循环,直至工业部门将所有剩余劳动力都吸收完毕(谭崇台,2008)。
费景汉和拉尼斯从发展经济学视角出发,认为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忽视了农业在工业部门资本增长中的作用,也没有意识到正是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才会在农业部门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进而源源不断地流向工业部门。因此,费景汉和拉尼斯在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要在工业部门扩张的同时,尽可能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让工、农业同步发展,进而在工资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农业剩余劳动力顺利地向工业部门转移。
(二)“推—拉”理论
刘易斯在二元经济结构中,提出了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的流动问题。同一时期,另一位关注人口流动问题的学者唐纳德·博格(Donald B,1959)认为在劳动力流出与回流表象的背后,存在着两种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促使和阻碍着人口转移。他将其称为人口转移的推拉力,进而形成了“推—拉理论”。推力表现为所处环境不利的因素对流动主体产生的力量,而拉力则正好相反,一切有利的因素均可视为是对流动主体产生吸引的力量,最终形成的人口迁移是两种力量相较量的结果。一方面,从农村视角来看,农村与城市相比,农业生产收益较工业生产收益少、农村生活环境质量不高,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而产生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得本已较低的农业收入更加雪上加霜,因此,种种农村生产生活的不利因素形成的推力远远大于在农村生产生活的拉力,最终将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向城市;另一方面,从城市视角观察,经济、社会以及人文环境都好于农村,工作机会多、工资收入高、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好等都成了极强的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