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风险管理理论
风险管理理论是企业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风险管理的重要理论依据。早在几千年前,中西方文化中就已形成了风险管理理论的雏形,如中国古代的“镖局押运”“义仓”等防范风险制度,西方谚语“不要将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也体现了人们的风险防范意识。从20世纪中叶风险管理思想的形成到如今风险管理已成为一门重要的系统性科学,风险管理理论经历了3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一)传统风险管理理论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学者们对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风险管理对象的界定上,此时,纯风险和投机风险是学者们普遍认同的两个风险管理对象。纯风险是指对于风险承担者而言,不存在任何收益性的风险,而投机风险是兼具风险性和收益性的。例如,投资股票的风险是既有风险性同时又会给投资人带来一定的投资收益。在传统风险管理理论中,人们非常重视对纯风险的防范,认为保险是企业在风险管理中起重要作用的手段(Denenberg & Ferrari,1966)。然而不能将风险管理理论狭义地理解为购买保险行为,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围既包括可保风险也包括不可保风险。因此,购买保险行为只是风险管理理论所涉及的一部分。[11]
金融风险是金融活动的内在属性。金融风险的存在也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特征。金融风险具有客观性、破坏性、高传染性、周期性、隐蔽性、复杂性和可管理性等特性。金融风险的基本原则是以最小风险获得最大收益,或在收益既定情况下,风险最小。这也是传统风险管理与金融风险管理的根本区别所在。
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和世界原油价格不断大幅上涨,使得各国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汇率风险,企业的预期收益和金融资产的价值也极具不确定性。此时,传统的风险管理方法难以起到为企业避险保值的作用。因此,金融衍生品、另类风险转移和风险对冲等新方法和新措施应运而生,从而大大丰富了风险管理理论。
金融风险管理不仅为企业提供了风险管理的新方面,在现代金融体系中,金融风险管理也已成为其核心功能。图2-2为风险视角下的金融体系。
图2-2 风险视角下的金融体系
金融产品是金融风险的载体,金融产品交易实质就是金融风险的交易,金融产品的创新实质是对风险的重组。因此,金融产品的规模与结构直接影响着金融风险的配置与管理。
金融机构是金融风险的专业承担者和管理者,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是主要的金融产品生产商和交易商;二是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三是金融机构是金融体系的核心构成部分。由此可知,金融机构的风险承担和管理水平影响着社会金融风险的管理。
金融市场是交易金融风险的场所,金融风险的交易、定价以及管理都在此完成,因此,金融市场的活跃度与规则也影响着金融市场的管理。
由此可见,金融风险管理理论为企业和金融体系在风险管理和风险防范方面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及各国市场环境日趋复杂多变,各种风险层出不穷,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金融风险如多米诺骨牌一样席卷全球。企业在这种环境下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多变。学术界也开始对金融风险管理进行了深刻反思与变革。在此背景下,学者们提出了全面金融风险管理。全面金融风险管理是指企业要立足全面,对风险的管理应采取系统化方法来管理、控制和防范各种风险。[12]
全面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基于系统理论的企业风险管理,即企业作为一个大系统,其内部各部门面临的风险都应进行统一管理,综合衡量;另一个是对风险进行综合决策。表2-1将传统风险管理和全面风险管理进行了比较,以便对全面风险管理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
表2-1 传统金融风险管理和全面金融风险管理对比表
在风险管理的防控方法上,主要有控制型风险管理和财务型风险管理。控制型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规避、风险隔离、风险转移以及损失控制;财务型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自留、非保险风险转移和保险风险转移。在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中,保险可谓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风险管理方法。保险公司拥有比一般银行或担保机构更强的风险管理意识和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在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以及分散风险方面更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