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创业理论比较

一、国内外创业理论比较

(一)基于不同创业主体视角的创业理论研究

对创业主体的研究主要是采用心理学或社会学方法,从创业者视角透视创业动因,关注创业个体或团队的特征、认知行为等。由于创业者与企业家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因此在传统的经济学中就有企业家理论,“创业”也被引入到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一些学者从创业者应具备的能力方面进行了研究。其中著名学者萨伊和马歇尔提出了创业者应具有预见和预测商机的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奈特(Knight)认为,企业家是那些在不确定环境下承担风险并进行决策的人。[8]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学者们开始从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视角对创业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行为展开研究。

1.心理学视角的创业研究

心理学视角的创业研究主要是从创业者的个体心理特征方面对创业进行研究的。有的学者认为创业家是具有一些特殊个性特征的,他们从性别、年龄、种族等特征变量对创业者进行分析,以此总结出创业者具有的一般特征;也有学者开始关注创业者的先前经历是否影响创业者成功创业(Shane,2000;Delmar &Shane,2006;Ucbasaran et al.,2009);还有一些学者从人力资本要素(受教育程度、培训经历、技能等)视角研究其对创业的影响(Gimeno et al.1997;Davidsson & Honig,2003;Baron &Markman,2003)。上述研究都是试图通过对创业者心理特征方面的描述来解释创业现象。

2.社会学视角的创业研究

社会学视角的创业研究是将创业者和创业活动置于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研究的。其中从创业者个人的社会网络视角进行的研究比较经典。学者们从外部环境来研究创业者的社会网络情况,认为大量的创业者是通过社会网络中成功创业者的榜样作用激发他们创业的欲望,因此个体的社会网络是影响创业意向的重要因素(Davidsson,2004;Van Auken et al.,2006)。已有研究表明,创业者个体的社会网络规模越大,识别出创业机会的可能性也越大,创新程度也更高(Hills et al.,1997;Hills et al.,1999;Burt,2004)。

3.管理学视角的创业研究

管理学视角的创业研究主要是从组织行为方面对创业者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焦点是创业者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及创业者的领导能力。德鲁克(1985)认为,创业者是一些具有决策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并且这种决策能力和精神是可以学习和培养的。斯蒂芬·罗伯茨和格劳斯贝克(1994)则认为创业过程实质上就是管理过程,因此创业者的管理能力对创业成功与否非常重要。

4.经济学视角的创业研究

经济学对创业的研究主要通过典型案例研究和田野调查,总结成功创业者的共性特征,分析创业成功的影响因素等。经济学视角的创业研究为投资者识别成功的创业家提供了帮助。

(二)基于创业过程的创业理论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创业过程的研究成为创业研究的焦点。学者们试图找到创业过程的一般规律。多数学者认为创业过程是一个整体、动态的过程,新创企业会随时间不断地演进,同时演进过程中也会受到系统相关因素的影响。

在创业过程的研究中,创业机会问题备受关注。学者们围绕创业机会的形成、构成及影响因素;社会文化、法律政治、科学技术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创业过程的影响;创业者与创业机会相匹配等问题展开了富有成效的研究。

(三)基于创业环境的创业理论研究

创业环境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背景下,促进或是抑制创业活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其中,在创业环境与创业关系的阐述方面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两个:资源依存理论和种群生态学理论。资源依存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组织都处于与环境因素相交易的关系中。新企业的建立、生产和发展与其获取可预测的、稳定的必备资源的能力直接相关。种群生态学理论则认为新创企业类似于组织群落,通过研究企业的“出生”和“死亡”率研究新创企业的生存和演进情况(黄晓勇等,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