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半夏
《常父寄半夏》
宋·孔平仲
齐州多半夏,采自鹊山阳。
累累圆且白,千里远寄将。
新妇初解包,诸子喜若狂。
皆云已法制,无滑可以尝。
大儿强占据,端坐斥四旁。
次女出其腋,一攫已半亡。
小女作蟹行,乳媪代与攘。
分头各咀嚼,方爱有所忘。
须臾被辛螫,弃余不复藏。
竞以手扪舌,啼噪满中堂。
父至笑且惊,亟使啖以姜。
中宵方稍定,久此灯烛光。
大钧播万物,不择窳与良。
熊掌出深谷,鸢头蔽高冈。
春草善杀鱼,野葛挽人肠。
各以类自蕃,敢问孰主张!
水玉名虽佳,神农绿之方。
其外则皎洁,其中慕坚刚。
奈何蕴毒性,入口有所伤。
老兄好服食,似此亦可防。
急难我辈事,感惕成此章。
本诗全文采用白描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友人寄来半夏后,儿女们年幼无知,急于尝试,争而食之,引起轻度中毒,食姜后方解毒。诗人以诙谐的方式告诉人们,生半夏有毒,非炮制而不可食用的医学知识。半夏是什么呢?
半夏,五月苗始生,居夏之半,故为名也。诗中说宋代齐州(今山东历城)盛产半夏,鹊山现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北郊,黄河北岸的一座小山,属于“齐烟九点”之一。相传扁鹊曾经在山下炼丹,故名鹊山。元代著名画家赵孟 的《鹊华秋色图》就是描绘的鹊山和华不注山一带的风景。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白色小块茎,叶基生,叶片掌状三出,在叶柄或小叶分枝处着生珠芽,可作繁殖材料,由块茎生出的植株可抽出花茎,肉穗花序,外具有佛焰苞,初夏开黄绿色花,浆果,嫩时绿色,熟时红色。半夏是耐阴而不是喜阴植物,在适度遮光条件下,能生长繁茂,故“山阳”产的更好。
半夏其地下块茎,可入药,性辛、温、有毒,功能是燥湿化痰,和胃止呕,消积散结。主治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咳喘等症。生半夏毒性强,炮制后毒性会减弱。所以药用又分为以下几种:
生半夏: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有毒,多外用,以消肿止痛为主。
清半夏:白矾浸泡或煮或腌制。消除了辛辣刺喉的副作用,降低了毒性,以燥湿化痰为主。
姜半夏:姜矾煮或腌制或蒸制,或姜炒。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为主。
法半夏:石灰制半夏。治寒痰、湿痰为主,同时具有调脾和胃的作用。
竹沥半夏:半夏或法半夏,竹沥拌透阴干。温燥大减,适于胃热呕吐,肺热痰黄稠黏,痰热内闭中风失语。
半夏使用不当可引起中毒,表现为口舌咽喉痒痛麻木,声音嘶哑,言语不清,流涎,味觉消失,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严重者可出现喉头痉挛,呼吸困难,四肢麻痹,血压下降,肝肾功能损害,等等,最后可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尤其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中医认为生姜可解其毒性,故应用多与生姜同用。
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