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相与良医
任应秋纪念张仲景五言古诗
仲景医中圣,伤寒发宏论。
上以疗君亲,下以救万姓。
博采众方书,素难为龟镜。
皇皇十六卷,言精而意蕴。
三阴与三阳,平脉以辨证。
三百九七法,足以概诸病。
一百十二方,变化无穷尽。
汉季兵燹多,文献遭蹂躏。
江南秘不传,思邈抱怨恨。
幸有王叔和,魏晋太医令。
祖述大圣人,殷勤求古训。
遗编赖以传,薪火续余烬。
远被扶桑国,多纪善考证。
矢志崇古方,明辨而笃信。
庚申来南阳,宫墙仰万仞。
乃见庙倾颓,满目荒凉甚。
可钦诸地委,大力为整顿。
鸠工以修葺,祠宇复幽峻。
研究所建立,规划已订定。
绝学赖以彰,循序而渐进。
古义与新知,无一非学问。
继承斯发扬,攀登勤为径。
愿与诸君子,砥砺共驰骋。
振兴中医学,且为万世庆。
东汉末年,我国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当时伤寒疾病流行,民不聊生,张仲景为济世活人立志学医。其弃官归乡行医,潜心医学。他勤求古训,集前人之大成,博采众方,结合临症实践,对伤寒疾病的病因、演变规律进行了科学的探讨,写出了不朽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证论治的法则,形成了独特的中医思想体系。因此,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其故里建筑了墓祠,被称为医圣祠。在医圣祠门庭的照壁两侧有一副对联:
上联是“阴阳有三,辨病还需辨证。”
下联是“医相无二,活国在于活人。”
该联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任应秋教授题写的。“阴阳有三”,一是指中医上所说的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和太阳、阳明、少阳;二是指伤寒疾病的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辨病还需辨证”是说,要想治好病人的病,必须依照辨证论治的原则,找出病的根本原因,另外也指张仲景创立了辨证论治法则。上联高度概括了医圣对中医的贡献。“医相无二”是说,医生宰相没有区别,医生治人,宰相则治国,本句为用典,其来源为范仲淹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活国在于活人”是说,要想把国家治理好,首先要把人治好。下联是说医生和宰相在本质上一样,宰相的任务是要把国家治理好,他们的施政纲领、措施应像医生治病讲究辨证论治一样,对人施政。
中医治病要辨证论治,处方用药也要讲究君、臣、佐、使。这和治国一样,不仅要有好的纲领政策,而且君臣将相也要各负其责,才能治理好国家。
▲附:
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医生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收集疾病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病邪的强弱,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君臣佐使:中药处方中的药物可按其在处方中所起的作用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称之为君、臣、佐、使。君指处方中针对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指辅助君药治疗主证,或主要治疗兼证的药物。佐指配合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或起反佐作用的药物。使指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和诸药的药物。
张仲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