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是阿是
2025年08月10日
阿是阿是
中文很多字都是有繁体的,唯有“阿”与“是”这两个字,没有繁体。也就是说,阿与是两个字古来就有,沿用至今,从来就没有变过。而中医上有个叫阿是的穴位,它也从来没有变过,不管学者怎么研究,它的位置是因人而异、因痛而异的,以万变应不变。阿是就是阿是。
据说,阿是穴名的由来,是有故事的。唐朝名医孙思邈善用针灸治病,有一次,一个腹痛难忍的人来找他治疗。那个人手捧肚子“阿唷阿唷”地不停呻唤,孙思邈望闻问切后认为是寒邪所致胃脘痛,便取中脘穴、内关穴、足三里等进行针灸治疗,可是病人胃痛仍不见好转,还是“阿唷阿唷”地叫唤。孙思邈是个善于思考的人,他用手触按病人腹部,边按边问病人,是这里最痛吗?病人一边“阿……不……”一边摇头,直到孙思邈按到病人最痛处,稍加用力时,病人发出了“阿……是……”这个时候,孙思邈发现病人疼痛似乎有缓解。于是他心念一闪,用一根二寸小毫针,在病人疼痛最重的部位轻轻浅刺进去,不断捻动,病人的疼痛不一会儿就缓解了。这个重大发现,令孙思邈很兴奋。
后来,又经过对很多疼痛病人的针灸治疗实践,孙思邈肯定了取痛处针灸治疗疼痛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可是,每个人,病不同,痛处也不一样,不便以躯干部位来给这个进针位置命名。给这些进针的地方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才好呢?他突然想起了那个腹痛病人先是“阿……不……”地叫唤,后来“阿……是……”地叫唤,于是就叫它“阿是”穴。
从此,中医里有了一个无固定位置,以疼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或缓解点为腧穴的叫阿是穴的穴位名。对阿是穴,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这样说道:“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借验,故云阿是穴也。”
阿是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