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社题名最少年——秦伯未

南社题名最少年——秦伯未

1909年11月13日,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在苏州虎丘张国维祠发起成立南社,共有社员1180多人,是辛亥革命前后著名的文学团体。秦伯未(1901—1970),出生儒医世家,为宋代词人秦观的第27世孙。幼年好读经书,凡经史子集、诸家医典、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涉。15岁开始写诗,早年即加入柳亚子创立之南社,与众多文人墨客相交甚密,其诗律之细,构思之速,常为人所赞颂,30岁出版第一部诗词集《秦伯未诗》,40岁时刊印《谦斋诗词集》七卷,有“南社题名最少年”之誉。诗词以外,兼工画,尝云:“题画诗极不易作,题花卉尤难,既殊咏物,又别议事,在若即若离、有意无意间出之,饶有趣味,斯为上乘。冬心为此别辟蹊径,深得三昧。今之画人,不堪共一谙矣。”也精于书法,其书取法魏碑,似赵子谦、杨见山,行笔工整,蝇头小楷亦浑匀流利。

然而,秦氏于诗词书画的酷爱远不及于对中医事业的挚爱,1919年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在名医丁甘仁门下攻读中医。192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上海同仁辅元堂应诊,以治内科杂病见长,对虚痨痼疾尤精。1927年,与王一仁、章次公、王慎轩、严苍山等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任教务长、院长,亲自编著多种讲义,教授《内经》及内科。1930年,创办中医指导社,主编《中医指导丛书》《中医指导录》杂志,开展学术交流和社会咨询,社员遍及国内外。1938年创办中医疗养院,设内、外、妇、幼等科,有病床百余张,作为学生实习基地。1953年赴苏联会诊、讲学。1954年受聘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1955年调任卫生部中医顾问,并执教于北京中医学院,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家科委中药组组长、全国药典编纂委员会委员。1960年赴蒙古国会诊、讲学,其后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及皮肤性病研究所合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及脊髓痨等疑难病症获得良效。除此之外,常应全国各地之邀,参加会诊、讲学及各种学术活动,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毕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中医教育事业。

秦氏十分重视对《内经》的研究,享有“秦内经”之美称。其认为《内经》总结了前人的实践经验,同时也表达了古代的医学思想体系,成为祖国医学发展的基础,研究祖国医学先要学习《内经》,然后可以顺流而下地贯彻到其他医书,不如此,便像失掉了钥匙,无法打开中医宝库的大门。他先后撰写了多种有关《内经》的专著,计有《秦氏内经学》《读内经记》《内经病机十九条之研究》《内经知要浅解》《内经类证》《素灵辑粹》,对《内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归纳、整理、研究工作,并广泛应用《内经》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针对60年代初期中医界出现的忽视中医基础理论,强调单方验方,或单纯依据西医诊断、化验指标进行用药,而不加以辨证分析的倾向,秦氏在《谦斋医学讲稿》一书中专辟“浅谈辨证论治”一节予以论述,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的诊疗规律,从认识症候到给予适当治疗,包含着完整的极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辨证论治所以成为中医的诊疗规律,就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辨证论治是中医处理疾病的程序和方法,是依据临床表现,通过四诊、八纲作出诊断和治疗的过程,所以辨证论治和诊断不可分割,根据不同的发病过程,随时辨随时论,不是经过一次辨论就不需再辨论,这是中医治病的精神”。

秦氏在温病方面,提出了温病当以风温为纲的观点,并根据个人临床体会分为恶风、化热、入营、伤阴四个时期,提出了温病的十二个治法。并强调寒温统一,认为温病是伤寒的发展,伤寒和温病并无分歧,若将两者对立起来,是偏见,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秦氏在肝病方面,提出了“肝气和肝郁”“肝火和肝热”“肝风和肝阳”等几个重要概念的区别。他认为,“肝气”是指肝脏的作用太强及其产生的病证,其性横逆;而“肝郁”是指肝脏气血不能条达舒畅的病证,其性消沉;前者疏泄太过,后者疏泄不及,因此在治疗用药方面就有出入。

秦氏认为,中医在长期同疾病斗争中,对于很多疾病都有深入的认识和丰富的治疗经验,并且作出了初步总结,应该很好地继承。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好比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终成幻影而已。然秦氏所谓的继承,并不是一味地照搬前人的经验,而是批判地接受,是有创新地继承。他常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用古人丰富的经验知识指导临床,去芜存精,提纲挈领,综合分析归纳成为一整套更为准确、更为完整的理论。他在《腹泻的临床研究》(《谦斋医学讲稿》)一文中,就是根据《内经》《难经》《诸病源候论》《医宗必读》等古代文献关于腹泻的病因、病名、治则的记载,提出以暴泻、久泻为纲,以虚实两类来辨证施治的规律,虚证于内伤,浅者在脾,深者及肾;实证属于病邪,以湿为主,结合寒邪和热邪以及食滞等,采用化湿、分利、疏散、泄热、消导、调气等多种泻法,以及健脾、温肾、益气、升提、固涩等多种补法。其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这些理论,治愈了众多的难治性腹泻患者。

秦氏强调正确认识中西医结合,他在学术上善于学习,认为西医的诊断有时可助于对某些疾病的性质、发展和转归的认识。因此他在临床实践中,多参考西医的诊断,而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辨证论治,充分发挥中医特色,常收到很好的疗效。但同时,他又主张西医诊断仅供参考,而不能受其束缚,要有信心和勇气使用中医的理法方药去治疗,不宜失去中医之根本。他每诊治一种疾病,总是根据不同年龄、体质、临床表现及发病经过,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详细分析,然后确定治则、治法和选方用药,最后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实践,他进一步体会到,中医治疗西医诊断的疾病,要想取得疗效,关键在于必须运用中医的理论为指导,细致观察,不能忽视中医辨证的依据,并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

秦伯末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