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肩”书圣第一人——陶弘景
晋人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与友人在绍兴兰亭修契时,即兴挥毫作《兰亭序》。此序为王家世代相传之宝,后唐太宗李世民收罗并陪葬于昭陵,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千百年来,国人对王羲之书法艺术推崇备至,尊之为书圣。世传《瘗鹤铭》为千古至宝,因无署名,至今争论不休。因《瘗鹤铭》字风类王羲之,而且王羲之的妻子是镇江人氏,作为镇江之婿的他更有美丽传说:羲之爱鹤不得,为其立铭。素不知陶弘景与王羲之同时代,解官归隐道教圣地镇江茅山华阳洞,史料“华阳真逸”遗漏玄机,后来宋人黄长睿考证《瘗鹤铭》为陶弘景所书。从此,陶弘景“比肩”书圣王羲之,流传为千古佳话。
然而,陶弘景缘起葛洪,是释、道、儒三家融于一体的代表人物,他更重要的成就在医药学、道教和化学等方面。
陶弘景笃信老庄哲学和葛洪神仙理论体系,遍游名山大川,到处寻求灵异。齐武帝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后东行浙越,到达会稽大洪山,拜谒居士类慧明;到达余姚太平山,拜谒居士杜京产;又到达始宁山,拜谒法师钟义山;到达始丰天台山,拜谒诸僧及诸宿旧道士,并得真人遗迹十余卷。对以往的葛洪金丹教,杨义的《上清》经篆道教以及陆修静的南天师道进行总结和改革,开创了有深远影响的道教茅山宗。
陶弘景十分重视道教养生学的研究,主张道士的修炼应从养神、炼形入手。为总结道教在养神、炼形方面的修炼经验,撰写了《养性延命录》一书。强调养神当“少思寡欲”“游心虚静,息虑无为”,调节喜怒哀乐情绪,防止劳神伤心;炼形则要“饮食有节,起居有度”,避免过度辛劳和放纵淫乐,辅以导引、行气之术,方能延年益寿,长生久视。
医药学是与道教养生学密切相关的学科,陶弘景精通医药学,主张治病应根据人的虚实、男女老幼、苦乐荣瘁而采用不同的方法。撰写有《本草集注》《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药总诀》等著作,其中《本草集注》最为著名。陶弘景首创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等分类方法,书中并对各种药物的名称、产地、性状、主治疾病、配制保存方法等皆一一注明,内容丰富,条理分明,对隋唐以后本草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服饵炼丹是道教的重要修炼方术,陶弘景对此非常重视,积极从事炼丹活动。史载,他从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至普通六年(公元525年),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炼丹实践,在梁天监(公元502—519年)中曾献丹给武帝。在获得丰富炼丹经验的基础上,他撰写了《太清诸丹集要》《合丹药诸法式节度》《服饵方》《服云母诸石药消化三十六水法》《炼化杂术》《集金丹黄白方》等炼丹服饵著作。他的炼丹成就,为充实和丰富我国后世本草学,推动原始化学的进展具有积极作用,是继魏伯阳、葛洪之后又一著名炼丹家。
纵观他一生的成就,与葛洪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论是道教理论与实践,还是医药学探索,都不出葛洪左右。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更因为《瘗鹤铭》而“比肩”大书法家王羲之。
瘗鹤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