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与和缓

病入膏肓与和缓

膏,意指肥腻之肉。在我国古代医学上,它特指心尖部的脂肪。肓,古代医学上指心与膈之间的位置。古代医生认为,疾病一旦入里,达到膏肓之间,就没有办法可医了。

春秋时期,晋景公患病,用了很多药,请了很多医生,也不见好。听说秦国有一个叫缓的医生,医术很高,就叫人去请。在等待缓到来的时候,晋景公迷迷糊糊地做了一个梦:梦见两个小孩子对话,一个说,那个叫缓的医生就要来了,我们在劫难逃了。另一个说,怕什么,我们快点躲到膏肓之间,谁拿我们也没办法……梦醒时,缓已经在给晋景公诊脉了。缓对晋景公说,你这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晋景公听了,甚为惊奇。医生缓的诊断,竟与梦境如此一致。晋景公不得不佩服缓的医术。他对缓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然后叫人备了厚礼,送缓回了秦国。

这是《左传》中记录的一段故事。与此同时,在春秋时期的秦国,还有一位与缓有同样地位的叫和的名医。他通过诊脉不仅能得知病人所患疾病的信息,还能预知病人的命运,以及他身边人的命程。所以有人说,他不仅在医,同时也在算、在卜、在相。《左传》记载了医和给晋平公诊病并预言晋国国难的故事,就是身为名医者博学多才的体现。他提出的阴、阳、风、雨、晦、明失和治病说,也演变成后来中医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病因说。

因为人们不知道“和”与“缓”这两位名医姓什么,所以就叫他们“医和”“医缓”。后来,人们用“病入膏肓”形容无可救药的重病,用“和缓”代指医术高超的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