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书画为乐者——严苍山
严苍山生于1898年,卒于1968年,名云,浙江宁海人。家学渊源,幼受庭训,从祖父志韶学习中医。后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主持上海四明医院医务,开展急性热病中医住院治疗。1927年参与创办中国医学院并在该院执教。1931年受聘为中国国医馆发起人。抗日战争期间,任上海仁济善堂董事,负责难民收容所医疗工作。解放后,组织卢湾区第二联合诊所,兼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员、上海市卫生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上海中医学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
严氏为医,主张兼取百家、广搜博采、开拓视野,而不是仅仅按照清代沿袭下来的医学模式,把学术局限在一个狭隘的框架里面。也不赞同晚近医界把博大精深的中医学术桎梏在金元明清诸子间,置宋前医学精华于不顾。常告诫学者唐宋医学朴质尚实,方多法众,是我们应当继承发扬的主要对象。更指唐以前数以百计的方书皆亡佚不传,所幸不少精华由《千金》《外台》保存了下来,《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则融合了这些精华,又加以铺衍,此四部医学巨著,反映了中医临床学的大体梗概,不能舍本逐末。所谓兼通百家者,当至清而上,及明,及元宋,及唐,及魏晋以上,融通中医所有学术精神,切忌简单化地研习于一时一家。
严氏为医,力主革故鼎新,常谈中医学术数千年之所以延绵勿替,即使近数百年西学东渐,现代医学仍然替代不了中医治病,关键一点在于它始终富于时代的生命力。其临证治病,奄有众长,同时主张一定要推陈出新,跟随时代,多创治法,以应病变。行医数十年,最擅诊治重症、急症,对疑难病证常能出奇制胜。在杂病治疗中,既服膺于丹溪的养阴论,又通达于景岳的调治阴阳法则,临床上不仅善用养阴之品,也不避温热燥药。擅长以鹿茸与羚羊同用,肉桂与黄柏共伍等,制方细心大胆,灵活奇特,自认为疾病复杂多变,处方用药也应随机变化,不嫌“杂”“乱”,但必须“杂”而有法,“乱”中有序。更于伤寒与温病,及至叶天士之卫气营血学说等均有突破,倡“无汗则发,有汗则清,腑结则下,三者不可偏废”,主“温病三护,护脑、护津与护肠”,立“在卫须顾清气,在气应兼凉血,杜其传变为上工”。
严氏为医,艺精及华扁,德馨达真人,美誉一方,不以为乐,独乐于诗、书、画矣。幼承庭训,每日临池为必修早课。曾精研孙过庭《书谱》,深得精髓,其书法飘逸中见沉着,婀娜中显刚健,隽永洒脱,别具韵致;幼年也时曾用功临摹《芥子园画谱》,于梅、兰、竹、菊颇具功力,平时作画不多,然兴至下笔,清劲傲岸,神趣过人,毫不逊色于专家笔墨,与著名艺术家王个簃、唐云、应野平等过从甚密,与中国画坛泰斗、前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情同手足,常常长夜叙话,终生酬为知己;青年时期曾跟随清代翰林章一山先生,在诗、书方面深受其熏陶;与医界同道秦伯末、章次公、程门雪等常赋诗联句,相互赠送唱和;1968年春,潘天寿在浙江美院被审查,悬念不释,著有“艺坛名宿令人钦,风大树高易受惊。旭日高悬云影遁,还君清白勿忧心”等诗。
严苍山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