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帖——鸭头丸帖

古今名帖——鸭头丸帖

据考证,《鸭头丸帖》是王献之写给友人的便札,字体为其独创的行草书。便札的内容是:“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共十五字。这张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

帖中所谈到的“鸭头丸”是一种中成药,为晋代文人雅士服食养生所常用之品。据宋代严用和《济生方》卷四记载:“鸭头丸,治水肿,面赤烦渴,面目肢体悉肿,腹胀,喘急,小便涩少。甜葶苈略炒,猪苓去皮,汉防己,以上各一两。右为细末,绿头鸭血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用木通汤送下。”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十七“鹜”(鹜即鸭也)条记载:“鸭头丸,治阳水暴肿,面赤烦躁,喘急,小便涩,其效如神。此裴河东方也。用甜葶苈炒二两熬膏,汉防己末二两,以绿头鸭血同头全捣三千杵,丸梧子大。每木通汤下七十丸,日三服。一加猪苓一两。”鸭头丸是由葶苈子、汉防己或加猪苓组成,因为是用绿头鸭血为丸,故名“鸭头丸”。从药性分析,这个方是以肃肺、降气、利水、补虚为主要功效的中成药方,主治水肿、腹胀、喘急等病症。鸭血气味甘寒,无毒,有补虚除热、解毒利水的作用;绿头鸭为雄鸭,它的补益之力较大,所以取用绿头鸭血。

然而,这味中成药偏凉性,补益的力量不足,行气利水的力量有余。晋代人文雅士嗜好养生,王献之可能是受了好朋友的推荐,认为此药为补益之良品,所以经常服用它。但因为这味中成药补益的力量不足,服了以后并无好感,所以才写到:(吃了)鸭头丸,(效果)确实不好,明日必然集会,到时我当与你相见(讨论这件事)。

《鸭头丸帖》是书法史上的一份瑰宝,用墨枯润有致,很是特别。南宋艺术全才姜夔在他的《续书谱·用墨》中对书法用墨枯润是这样说的:“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鸭头丸帖》两层意思,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献之独创的书体,《鸭头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对用墨枯润理所当然是十分考究的。除此之外,《鸭头丸帖》记述了一味养生要药的用药心得,是一份难得的中医案例,对如何才能保身养命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这在依靠服食丹药和仙药来保身养命的古代中国帝王和人文雅士眼里,应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启迪作用也是《鸭头丸帖》得以流传并保存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

鸭头丸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