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饲马照地光
《采地黄者》
唐·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横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本诗,通过药农采挖地黄这一具体过程,把采挖者那种艰辛和痛苦的生活情景,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诗的意思是说,今年春天不下雨旱死了麦子,去年冬天霜来得太早,损伤了麦苗的分蘖。年底了家里没有吃的,只好到野地里去采挖一种药材地黄。挖它有什么用处?想拿它去换点口粮。天刚亮就扛着锄头到山野里去,可是采来采去挖到天黑筐子也没有装满。拿到富贵人家,卖给那些白白胖胖的子弟。讨好人家说:“买下这地黄吧!拿来喂你们的肥马,可以使它的毛色光泽发亮,都能映照到地面上。我别无他求,只想换一点马吃剩下的饲料粮,以解救全家苦于饥饿的肚肠。”全诗叙事,曲折动人,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读了本诗大家可能有个疑问:马吃了地黄,怎么就会毛色光亮到能照地呢?
地黄是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地下块根为黄白色而得名地黄,又名地髓、原生地、干生地。《本草衍义》云地黄:“叶如甘露子,花如脂麻花,但有细斑点,北人谓之牛奶子。花、茎有微细短白毛。”地黄长得不高,贴着地面长出一丛叶子,披针形叶,边缘有不整齐钝齿,叶面皱缩,下面略带紫色。叶子中间发出一条直立茎,有20~30厘米高。地黄的地上部分长得很有特点,它的全身长满白色长柔毛和腺毛,看起来很柔润。地黄的花是藕荷色的小喇叭花,把花揪下来,放在嘴里吸一吸,便有一股甜丝丝的酒味儿喷出来,在我的家乡叫它“老鸹喝喜酒”,因其像盛着美酒的小酒壶,所以地黄在民间也叫酒壶花。
地黄的精髓都在地下根茎上。每年秋天,当地黄叶枯黄时,就可以采挖了。地黄的根茎发达,有点像我们都比较熟悉的红薯。其根部为传统中药之一,最早出典于《神农本草经》。主产于我国河南、河北、内蒙古及东北,大部分地区有栽培,但以河南怀庆所产的地黄最为地道,所以又有怀地黄之名。
秋季采挖后,鲜用或干燥切片生用。依照炮制方法,在药材上分为,鲜地黄、干地黄与熟地黄,同时其药性和功效也有较大的差异。
生地黄是地黄的新鲜或干燥的块根,有清热凉血、益阴生津之功效。用于热伤津液,口渴咽干,或大便干结;消渴病(糖尿病),口干多饮;血热妄行,吐血、衄血、便血、崩漏;温热病,口舌干,舌绛红。在中药处方里,配阿胶,清热降火;配黄柏,养阴清热;配当归,滋阴养血;配牛膝,滋阴补肾;配乌梅,清热养阴。一日可用9~15克。李时珍对生地黄的评价是:“服之百日面如桃花,三年轻身不老。”但便溏、舌苔腻者不宜用。
熟地黄为生地黄经加黄酒拌蒸至内外色黑、油润,或直接蒸至黑润而成,切厚片用。熟地黄的炮制和使用,历代医家都讲究“勿犯铜铁器,令人肾消”。现代科学认为,铜铁的化学性质较为活泼,容易与地黄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药性的变化。从中医的角度看,铜铁之气皆寒凉重降,以之煎制地黄,会加重地黄滞腻之性。故古人用地黄,蒸制多用竹器,使用多以酒服,是为祛除地黄的寒凉之弊。
熟地黄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之效。凡血虚心脾两虚,面色萎黄,眩晕,心悸,失眠者,宜与当归相须为用;凡肝肾阴虚,头目昏眩,耳聋耳鸣,腰膝酸软,盗汗,遗精者,可与山茱萸、山药、牡丹皮等配伍;若在此基础上,加知母、黄柏,可治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梦遗等。一日可用15~30克。但熟地黄性质黏腻,有碍消化,凡脾胃虚弱、气滞痰多、脘腹胀满及食少便溏者忌服。
因地黄具有如此之功效,所以马吃了它都会毛色光亮而能照地。
地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