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萱桂
《别萱桂》
唐·白居易
使君竟不住,萱桂徒栽种。
桂有留人名,萱无忘忧用。
不如江畔月,步步来相送。
白居易借助告别萱草与桂树,来表达在贬官过程中无人相送的寂寞心情。诗人在做州刺史时府里栽种了萱草和桂树,被贬官后觉得白种了。桂树在别人看见后,还有记得姓名的功用,萱草虽说是忘忧草却没有让诗人忘记忧愁。它们还不如江边的月亮,步步紧随诗人好像相互送行。每当读到这首诗时,不仅要想诗人为何要种桂树和萱草呢?
在来重庆工作以前,从没见过桂树。小时听老人讲故事说,月亮里面有颗桂树,看着月亮很美,想桂树也一定很美。初中时同学们经常一起唱《八月桂花香》这首歌曲,当时就想桂花一定和月饼一样香。后来读了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就越发想看桂树了。
来重庆后看到桂树,也闻到了桂花香,有了被熏醉的感觉。桂树也叫桂花树,为木樨科多年生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对生,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全缘或上半部疏生细锯齿。终年常绿,秋季开花,花簇生于叶腋,呈聚伞状,黄色或黄白色,极芳香。桂树自古就被确认有药用价值,《本草纲目》中引用《本经》的说法,认为桂的药用价值为:“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桂花具有散寒破结,化痰止咳之功。用于牙痛,咳喘痰多,经闭腹痛。其果:暖胃,平肝,散寒。用于虚寒胃痛。其根:祛风湿,散寒。用于风湿筋骨疼痛,腰痛,肾虚牙痛。用法用量:花1~3克。果6~18克。根15~30克。桂花也可用于饮食或茶,如桂花糕、桂花酱、桂花茶等。
桂树还有另外一种功效,《梦溪笔谈中》说过:“杨文公《谈苑》记江南后主患清暑阁前草生,徐锴令以桂屑布砖缝中,宿草尽死,谓《吕氏春秋》云:‘桂枝之下无杂木’,盖桂枝味辛螯故也。然桂之杀草木,自是其性,不为辛螯也。《雷公炮炙论》云:‘以桂为丁,以钉木中,其木即死。’一丁至微,未必能螯大木,自其性相制耳。”
一次登山时也看到了另外一种桂树,本地人告我说这是川桂,也叫官桂,可入药。后来仔细一想,川桂是一直陪伴在我身边的,在妈妈做的菜肴里,在中药房里,在自己的处方里。川桂为樟科植物,其皮叫桂皮,为常用中药,性味辛、甘,温。其功能为暖脾胃,散风寒,通血脉。用于感受风寒,胃腹冷痛,痛经,风湿关节疼痛;外用治跌打损伤,骨折。用法:内服6~9克,外用适量研粉调敷患处。其又为食品香料或烹饪调料,在西方古代被用作香料。中餐里用它给炖肉调味,是五香粉的成分之一。
萱草,又称之为“金针”“黄花菜”“忘忧草”“宜男草”等,是萱草科萱草属植物,其根肥大,叶丛生,狭长,背面有棱脊。花漏斗状,橘黄色或橘红色,无香气,可作蔬菜,或供观赏,也可入药。古人以为种植此草,可以使人忘忧,因称忘忧草。其号忘忧草,来自《博物志》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诗经疏》称:“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北堂即代表母亲之意。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唐朝孟郊《游子诗》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古人认为“妊妇佩其草则生男”,这种说法目前尚无科学依据。《本草求真》中载:“萱草味甘,而微凉,能去湿利水,除湿通淋,止渴消烦,开胸宽膈,令人平气和无忧郁”。是说萱草性味甘凉,具有利湿热、宽胸、消食的功效,可治疗胸膈烦热、黄疸、小便赤涩等症。
白居易种植桂花树和萱草,想必也是考虑到它们的可观赏、可饮食、可药用的功效吧。
萱草
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