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药难施 艾灸背部转乾坤
《左传·成公十年》中记载: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生病,十分严重,国内所有名医都没有办法医治,便只好向临国请求名医。那时,秦国有一位很高明的医生,姓秦名缓,字越人,又称扁鹊先生(今沧州任丘人)。于是景公派使者去请他,使者到了秦国,和秦伯商量,秦、晋两国因为有婚姻上的关系,所以秦伯就让扁鹊去医治景公。
在扁鹊到达晋国之前,景公做了一个梦,梦中见他的病变化成两个小孩,其中一个小孩对另一个说:“扁鹊是著名的良医,如果他到来,恐怕会伤害我们,我看我们还是逃跑吧。”另一个小孩回答说:“我和你分别躲在肓的上面和膏的下面,他就没办法奈何我们。”
景公醒来以后,觉得很奇怪。扁鹊到了晋国,给景公诊视了一番后,对景公说:“你的病已经很重,没有办法医治了,因为你患的毛病有两处:一处在肓的上面,一处在膏的下面。这两个地方是药物所不能达到的,所以没有办法了。”景公听扁鹊说出病的根源,恰恰和梦中两个小孩所说的一样,不禁赞叹道:“唉!你真是一位好医生呀!”于是叫人送了很厚重的礼品给扁鹊,送他回去。
膏肓穴
扁鹊行医
按:成语“病入膏肓”由此而来,后人常用“病入膏肓”来指代病重难治。然而,人体背部的膏肓穴,却可对“病入膏肓”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或针劳,须向膏肓及百劳”,是一句脍炙人口的针灸歌赋。百劳是督脉大椎穴的别名;膏肓即膏肓穴,在第四、第五胸椎间旁开三寸(约四横指)处,属足太阳膀胱经,是主治各种虚劳及慢疾患的要穴。当久病不愈,身体呈现羸弱消瘦状态时,最适宜取膏肓穴施灸,可以起到扶阳固卫、济阴安营、调和全身气血的作用,从而使身体恢复强壮。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说:“膏肓能主治虚羸瘦损、五劳七伤及梦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由此可见,膏肓穴在虚劳证的治疗上,应用是非常广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