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书法,如影相随的国粹

中医与书法,如影相随的国粹

国粹,是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富独特内涵的、深受许多时代的人们欢迎的文化遗产,是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

中医作为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中华民族四大国粹之一,它起源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是广大劳动人民对自身和他人身体病痛的缓解方法的不断摸索和总结。书法作为我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位列为中华民族四大国粹之一,它的起源与中医的起源有异曲同工之妙,源于广大劳动人民对生产生活实践的记录,是广大劳动人民对这种记录的不断摸索和总结。

先秦时期,中医出现了有名的医家——医和、医缓、长桑君、扁鹊等,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医史上第一部理论巨著——《黄帝内经》,以及另一部医学著作《难经》。同样在这一时期,书法上出现了统一文字的大人物——李斯,他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整理出小篆,也叫秦篆。《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均为李斯所书,非常具有代表性。

时至东汉,书法艺术开始繁荣,并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杨雄,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正值这一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熔理、法、方、药为一炉,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

再及魏晋南北朝,中医先后出现华佗、葛洪、皇甫谧、巢元方等名家,不但名噪一时,而且留有《肘后方》《针灸甲乙经》和《诸病源候论》等著作。这一时期,书法艺术更是出现了王羲之、王献之两位书法大家,还有陆机、卫瑾、索靖、王导、谢安、鉴亮等书法世家的烘托,书法作品有《兰亭序》《洛神赋》《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等流芳千古。

公元657—659年,唐政府组织编修并颁布中国古代第一部政府药典,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唐代医家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30卷,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等均有论述,尤其在营养缺乏性疾病防治方面,成就突出;王焘所著《外台秘要》,共40卷,1104门,载方6000余首,可谓集唐以前方书之大成;宋代对中医教育比较重视,设立“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才的最高机构,专设“校正医书局”,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金元时代,中医学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其中具代表性的有刘完素的“寒凉派”、张从正的“攻下派”、李东垣的“补土派”和朱震享的“养阴派”。同一时期,楷书、行书、草书发展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楷书从六朝遗法中蝉脱而出,大家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其中欧阳通四家为楷书主流;张旭、怀素以颠狂醉态将草书表现形式推向极致;孙过庭草书则以儒雅见长,其他的还有贺知章、李隆基力创真率夷旷、风骨丰丽之新境界;颜真卿一出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柳公权再变楷法,以瘦劲露骨自矜,进一步丰富了唐楷之法;到了五代,杨凝式兼采颜柳之长,上溯二王,侧锋取态,铺毫着力,遂于离乱之际独饶承平之象,也为唐书之回光;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晋帖行书遗风,无论是天资既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的苏东坡,还是高视古人的黄庭坚和萧散奇险的米芾,都力图在表现自已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使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并给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境,这在南宋的吴说、赵佶、陆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书家中进一步得到延伸;元朝书坛的核心人物是赵孟 ,他所创立的楷书“赵体”与唐楷之欧体、颜体、柳体并称四体,成为后代规摹的主要书体。同一时期,中医和书法的发展是如此的相似,恰似如影相随的姊妹。

明初书法“一字万同”“台阁体”盛行,沈度沈粲兄弟推波助澜将工稳的小楷推向极致,“凡金版玉册,用之朝廷,藏秘府,颁属国,必命之书”,二沈书法被推为科举楷则;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王宠四子依赵孟 而上通晋唐,取法弥高,笔调亦绝代,这和当时思想观念的开拓解放有关,书法开始迈入倡导个性化的新境域;晚明书坛兴起一股批判思潮,书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侧锋取势,横涂竖抹,满纸烟云,使书法原先的秩序开始瓦解,代表书家有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倪元瑞等;明末与清,美学主潮以抒情扬理为旗帜,追求个性与发扬理性互相结合,正统的古典美学与求异的新型美学并盛,杰出代表有“扬州八怪”、姜英、张照、刘墉、王文治、方纲、金农、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张裕钊、康有为等。而在中医方面,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写成《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0000多个,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大约在公元11世纪,中医即开始应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成为世界医学免疫学的先驱;公元17—19世纪,人们在同传染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了温病学派,著名医家有明代吴有性,清代叶桂、薛雪、吴瑭和王士雄等;清代医家王清任根据尸体解剖和临床经验写成《医林改错》,改正了古代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一些错误认识,强调了解剖知识对医生的重要性,并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与治疗方法。同一时期,书法与中医的发展都充分体现了时代特色,融入了时代发展的气息,打上了时代深深的烙印。

进入近现代,书法艺术不断登上世界艺术殿堂,而中医也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推广和应用,真所谓是有中医的地方就有书法,有书法的地方就有中医;中医与书法就像一对孪生姊妹,永远如影相随。

兰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