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医三绝——范文甫
据说有一回,有人请范文甫作寿联,范文甫作为大夫正好在为病人切脉,便随口问道,这人生日是哪一天。来人摊开待写的空白轴子,说是十二月十二日。不曾想范文甫提起一旁准备写方子的笔,龙飞凤舞,立即写下“十二月十二日”六个大字。来人心中暗暗叫苦,这叫什么对联?范文甫并不理睬,叫来人拿过上联,来人只得铺开另一轴空白轴子,范文甫又写上了“八千春八千秋”六个大字。就这样,一副既有寿诞者生日,又有祝其长寿之意的寿联顷刻即成。
范文甫的书法学梅调鼎,时人称他为“范调鼎”。张春明先生珍藏着范文甫的对联:“云喷笔花腾虎豹,风翻墨浪走蛟蛇”。对联内容显示了范氏的豪迈气概。对联上的字,结体匀称,笔力遒劲,确实与梅调鼎的书法酷似。
范文甫所存诗篇达370余首,计3万余字,其中以长律为多。他的诗情真意切,通俗易懂,内容涉及道德、哲理、社交、时局变迁。范氏愤世嫉俗,又深感自己无力回天,只好逃避现实,独善其身。他当时穿僧衣,剃光头,很好地反映了这种心境。更有他的诗《题自照》为证——“昔为道士,今为和尚;不十年间,又一模样”。
据《鄞县县志》记载,范文甫“初擅疡伤,继专精内科。主古方,好用峻剂,患者至门,望见之,即知其病所在,投药无不愈……”有个慈溪人叫沈乃卿,从上海回到家乡,受人之托,请范文甫代开一张温补的方子。范见沈进门,肩头略微有些倾斜,看出这是中风的先兆,开出“补阴还五汤”交给沈乃卿,叫他经常服用。这位沈先生自我感觉良好,并不相信自己有病,将方子束之高阁。沈乃卿回到上海3年后果然中风,以致半身不遂,十分后悔。
范氏不但见到人能诊断病情,听到声音也能辨病。他的一位学生苏炳臣曾说起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一位病人来就医,问范文甫,能不能吃肉。范文甫说,只管去吃。其实这种病是不能吃肉的,只不过范文甫听出此人已病入膏肓,不能施治了,所以吃不吃肉都无所谓了。果不其然,这个病人过了30天就去世了。
范氏治病,不拘于病名,悉以辨证论治为原则。他医名日隆,哪家上辈弥留之际,其儿孙如果不请到范文甫看一下,就会被邻舍亲朋视为不孝。现在八十来岁的宁波人,不少都见过范文甫。这位名医身着灰色对襟长衫,头戴宽沿铜盆帽,脚蹬芒鞋,端坐在风凉轿上,三名轿夫抬着他在东门街飞快而过。前清年间的衙役,民国期间的警察,见了他坐着轿子过来了,就会赶紧叫行人避让,就像现在避让救护车。要是轿夫并不是飞快抬过,谁家有人得病了,就可以上前拦轿,他会叫轿夫跟着那人前去就诊。患者家中贫穷,范文甫就不收诊费,有时连药费也免了,一年下来,往往他会将一年治病所得都拿出来。他写了一副对联挂在自己的堂屋正中:“但愿人皆寿,何妨我独贫”。范文甫热心于公益事业,关心民间疾苦。1927年,宁波霍乱流行,他在大沙泥街创办中医时病医院,自任院长,聘请名医,并偕门人等十余人,日夜轮值,拯救了不少生命。他用王清任《医林改错》中“解毒活血汤”和“急救回阳汤”来治疗霍乱,得到文化泰斗章太炎先生的高度评价。他还据当时病因、病位,议订“协定方”,配制成药,广泛施送,以防疫病滋蔓,许多病人因此得救。
范文甫,浙江宁波人,生于同治九年(1870年),卒于民国二十六年(1936年),享年67岁。以医立业,1919年发起成立宁波中医研究会,并开创中医专门学校,其门生有50多人,三传弟子至今还遍布宁波医界。业医之余酷爱诗书,堪称“诗书医三绝”。
范文甫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