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俗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佩茱萸能祛邪辟恶。《西京杂记》卷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重阳节佩茱萸,最早见于《续齐楷记》中的一则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那天,你家将有大灾,其破解办法是叫家人各做一个彩色的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缠在臂上,登高山,饮菊酒。九月初九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鸡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无恙。于是茱萸“辟邪”便流传了下来。
茱萸是一味中药,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遍插茱萸”,应该是哪一种茱萸呢?
吴茱萸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名医别录》中记载:“吴茱萸生上谷川谷及冤句……九月九日采,阴干。陈久者良。”唐代陈藏器说:“茱萸南北总有,入药以吴地者为好,所以有吴之名也。”宋代苏颂说:“今处处有之,江浙、蜀汉尤多,木高丈余,皮青绿色,叶似椿而阔厚,紫色,三月开红紫细花,七月、八月结实似椒子,嫩时微黄,至熟则深紫,或云颗粒紧小,经久色青绿者是吴茱萸,颗粒大,经久色黄黑者是食茱萸。”明代李时珍说:“茱萸枝柔而肥,叶长而皱,其实结于梢头,垒垒成簇而无核,与椒不同,一种粒大,一种粒小,小者入药为胜。”李时珍所指粒大的原植物可能是吴茱萸,粒小的原植物可能是石虎。吴茱萸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干燥未成熟果实。性大热,味辛、苦,气烈芳香,小毒。有温中止痛、止呕等功用,归温里药,《伤寒论》有“吴茱萸汤”,主治虚寒呕吐。《重庆草药》记载吴茱萸根可以:“行气,暖中,温肾,燥湿。治心胃冷气痛,寒湿腰腹胀痛,脾虚腹寒,泄泻冷痢,经闭腹痛,疝气。”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辛苦,热,无毒……治大寒犯脑头痛,酒拌吴茱萸叶,袋盛蒸熟,更互枕熨之,痛止为度。”古人认为佩带吴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山茱萸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神农本草经》:“山茱萸,味酸平,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一名蜀枣,生山谷。”《名医别录》中记载:“生汉中山谷及琅邪冤句,东海承县,九月十月采实,阴干。”《本草纲目》中称山茱萸为肉枣。中药处方写作枣皮、萸肉。性微温,味酸涩,具补肝肾、涩精、敛汗等功效,属补益药,常用以治疗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遗精、尿频、肝虚寒热、虚汗不止、月经不调等症。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均是以山茱萸为主药的良方。此外,山茱萸还可制成药酒、果脯、罐头等多种食品,山萸酒的酿造始于宋代。所以,它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滋补功效。
食茱萸《礼记》中称为“藙”,训诂书《广雅》又称为“樾 椒”,《本草拾遗》称它为“欓子”。四川先民称它为“艾子”。左思《蜀都赋》曾描述过蜀中“其圃则有蒟蒻茱萸……众献而储。”《齐民要术》记载“食茱萸,二月、三月栽之,宜故城堤冢 高燥之处,候实开便收之。挂著屋里壁上,令荫干,勿使烟熏,烟熏则苦而不辛也。用时去中黑子,肉酱鱼鮓偏宜用。”食茱萸是能发出香辛气味的重要调味品。食茱萸古来与花椒、姜并列为“三香”。以四川食物为例,历史上有以下用法:或者将食茱萸果实煎熬成膏状,作牛羊猪肉菜的配料,以除去腥膻味;或者用整粒食茱萸果实作羹臛的调味料;或者用作酒的味料。到明代中叶时,食茱萸已成为四川食物中广泛使用的调味品。《本草纲目》中记载:食茱萸“味辛而苦,土人八月采,捣滤取汁,入石灰搅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明末清初引进了辣椒,古典川菜中的食茱萸就让位于辣椒了。
从三种茱萸的比较来看,“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中的茱萸应该是吴茱萸。但无论插何种茱萸,都是一种情节。
茱萸